脑机启侦|脑机漫谈——穿越监管迷雾:中国脑机接口产品的“过审之路”(06.26)
创始人
2025-06-26 18:20:49
0

ATTENTION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然而,与这一前沿技术并行的,是一整套严谨复杂的医疗器械审批体系。在中国,所有旨在用于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设备,都必须经过相应级别的注册审查与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高度集成、植入人体并干预神经系统活动的创新设备,脑机接口产品无疑面临更高的安全与有效性要求。

因此,理解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明确脑机接口产品在其中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必要前提,也关乎患者使用的合法性与安全性。本文将谈一谈脑机接口产品在中国医疗器械审批框架下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

医疗器械审批的三大等级

Three levels of medical device approval

分类是审批流程的起点和基石,它直接决定了后续的监管要求、审批路径和时间。分类基于器械的风险等级,风险越高,监管越严格。全球主要市场(中国、美国、欧盟)的分类原则相似,但具体类别和规则有差异。

中国 (NMPA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I类 (低风险): 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例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镊等)、医用X光胶片、纱布绷带、检查手套等。

主要流程: 备案制(生产备案 + 产品备案)。

II类 (中风险): 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例如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超声诊断设备(非用于心脏、血管、颅内)等。

主要流程: 注册制(需要提交详细技术资料和临床评价资料,经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

III类 (高风险): 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等。

主要流程: 注册制(要求最为严格,通常需要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试验,提交全面深入的技术资料和临床试验报告,经严格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

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

毫无疑问! 脑机接口产品属于最高等级分类

Belong to the highest level classification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作为颠覆性医疗科技,其审批是全球监管机构面临的前沿挑战。这类产品融合了神经科学、工程学、材料学和人工智能,风险极高且无完全可比的对标产品。

其中:

侵入式BCI(植入脑皮层/深部): III类器械(高风险)。依据:植入中枢神经系统、长期接触脑组织、支持/替代神经功能。

非侵入式BCI(EEG头环等): 需根据具体预期用途判定。若用于诊断/治疗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控制、瘫痪康复),可能归为II类或III类;若仅用于健康人群娱乐(如游戏控制),可能不属于医疗器械。

审批体系下脑机接口产品的“成长烦恼”

The main difficulty

截至2025年6月25日,我国尚未有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正式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但多款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审批冲刺阶段,部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则已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因此脑机接口看似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其实隐藏着几大现实困境:

1. 技术标准滞后:缺乏统一评价体系

侵入式产品:长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如电极材料降解动力学、免疫排斥反应)、信号稳定性缺乏量化标准。

非侵入式产品:脑电信号采集精度、神经解码准确率、人机交互延迟等关键性能尚无国家强制测试规范,企业自建标准导致审评一致性差。

进展:2025年6月《非侵入式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首次明确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但侵入式标准仍空白。

2、临床试验设计复杂:高风险与伦理双重挑战

为验证植入安全性需≥5年随访数据,国内尚无产品完成全周期追踪。同时,临床终点界定模糊(如“意念控制成功率”无共识量表)、重症患者对照组设置受伦理限制,导致证据等级受质疑,进一步拉长试验周期。同时,脑电数据作为终极隐私载体,其采集权限、存储加密与跨境规则仍处立法真空;植入后设备故障或算法失控引发的脑损伤责任,在医工之间尚无划分依据,企业面临不可预见的法律风险。

3、监管机制与产品创新脱节

现有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无BCI专属类别,侵入式产品被迫套用“III类有源植入器械”框架,但神经解码、无线传输等核心模块无对应审评路径。跨学科技术融合(神经科学+AI+材料)对审评团队专业度提出极高要求,而NMPA尚未建立专项审评力量。

国内为BCI的“过审”做出了哪些努力?

Regulatory efforts

国家药监局2025年3月发布《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举措》,明确为脑机接口开辟特殊审批程序,加强对AI算法与生物材料的注册指导,并启动柔性电极等新型材料的标准化研究。地方层面,上海率先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提出 “2027年前推动5款侵入/半侵入式产品完成临床试验” 的目标,配套建立伦理审查专家复核机制;北京、四川等地同步出台产业攻坚计划,通过资金扶持、场景拓展加速技术转化。支付端取得关键突破:湖北、浙江两地医保局2025年全国首创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如浙江侵入式置入费6580元/次),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针对非侵入式设备,国家药监局2025年6月发布《非侵入式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立项,首次明确信号采集精度、解码延迟等性能的测试方法,为审评提供统一标尺。同期,《人工智能算法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行业标准进入制定阶段,解决算法黑箱与数据合规性难题。侵入式产品标准虽仍待完善,但上海、四川等地已推动企业参与行标制定,以地方试点促进国家标准体系构建。

愿更多清晰的规则、专业的沟通与可持续的支持,能为中国的脑机接口产业,搭建起一座真正安全、透明、合规的桥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参编国家标准获... 本报讯 (邵波) 日前,由连云港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参编的国家标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平面双轴拉伸试验...
“机械代人”立杆 四川广元配网... 李恒惠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9月9日,在广元市剑阁县双剑村的一处农网改造现场,一台橘黄色的“钻孔立杆...
腾讯地图即将发布AI新品,解锁... 2025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将于9月16-17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亮点之一...
亚马逊最快拟 2026 年底推... 这款可穿戴智能设备据称可能搭载单眼的全彩显示屏,并配备麦克风、扬声器和摄像头。 而在消费级设备外,亚...
这一人工智能创新项目,落户山东... 山东港口青岛港承载国家战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分三步走建成场景...
港版iPhone17标准版和P... 【太平洋科技快讯】9 月 10 日消息,在今日凌晨举行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iPhone 17 系列及...
美团闪购将开启iPhone17... 期待已久的iPhone17等苹果Apple新品即将在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正式发布。南都N视频记者获...
打一针“胶水”治疗骨折 浙大研... 打一针“胶水”治疗骨折 浙大研发“骨胶水”实现突破 新华社杭州9月10日电(记者 黄筱)记者9日从...
泓博医药:DiOrion平台已... 证券之星消息,泓博医药(301230)09月0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马斯克称人类智力处于停滞状态,...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在周二的All-In峰会上,马斯克重申了他的预测,2026年人工智能的智力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