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迎来医疗领域重要时刻——苏州市立医院度假区医院在该区人民医院揭牌成立。这一举措标志着苏州西部医疗资源配置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为区域20万居民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也为长三角地区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签约仪式上,苏州市立医院与度假区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度假区管委会、吴中区卫健委与苏州市立医院共同签署三方共建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通过管理输出、技术植入、人才共育等模式,打造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区域医疗中心。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作创新设立了“双院长”管理机制,由苏州市立医院选派业务骨干担任执行院长,与原院长共同组建管理团队,确保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转化。
作为苏州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太湖度假区近年来呈现产城融合加速态势。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区域引进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型企业近500家,集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32名,中心区常住人口较四年前增长51%。产业与人口的双重驱动,使区域医疗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度假区人民医院院长周建新介绍,原来医院年门诊量比较大,但受限于二级医院定位,在疑难重症诊治、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2022年晋升二级综合医院建设单位后,医院亟需引入三甲医院资源实现能力跃升。
苏州市立医院作为苏州医疗体系的龙头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专科24个,年接诊量超426万人次。根据合作规划,该院将通过“三个一”工程推动资源下沉:组建一支由30名副高以上专家构成的常驻团队,重点扶持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5个薄弱学科;建立一套标准化同质化管理体系,实现诊疗规范、质量控制的双向对接;搭建一个智慧医疗平台,开通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云药房等数字化服务。
在人才培育方面,苏州市立医院每年将安排度假区医务人员免费进修,设立“青苗计划”定向培养学科骨干,并建立“1+1+1”师带徒机制,即1名市级专家指导1名区级骨干带教1名基层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救治,合作双方将构建“黄金30分钟”急救圈,通过专用转诊通道和5G急救车,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揭牌当日,苏州市立医院精心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儿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在度假区人民医院一楼大厅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平时去市区看病要跑很远,以后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市立医院的专家号,太方便了!”现场一位老年患者的感慨,道出了居民对此次合作的期待与认可。
“此次合作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的重要实践。”苏州市立医院院长陈彦表示,随着去年苏州市立医院太湖总院的启用,为区域导入优质医疗资源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市立医院将持续探索,努力打造立足基层、辐射区域、紧密协同的医疗服务新高地。
苏州市立医院度假区医院的成立,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随着合作不断深化,一幅“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康复回基层”的健康画卷正在太湖之滨徐徐展开,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苏州方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新民晚报记者,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