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高调宣布“放弃10纳米以下研发”的联电,如今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外媒曝出猛料:这家中国台湾老牌芯片厂正悄悄评估进军6纳米制程,甚至想拉英特尔“合伙干”。戏剧性反转背后,是中芯国际强势挤掉其全球第三大代工厂宝座的残酷现实——市值差3倍,客户还被大陆本土化浪潮卷走。曾经“躺平”成熟制程的联电,终于被逼急了!
为啥7年前说放弃,现在又反悔?
2018年联电可是当着全球半导体圈拍过胸脯的:1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咱不玩了!转头扎进4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专心做电源管理、驱动芯片这些“实惠活儿”。那时候联电算盘打得响——先进制程烧钱太狠,一台EUV光刻机就要1.8亿美元,投产50亿美元起步,风险高得吓人,不如守着成熟市场稳赚。
可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几年,大陆半导体自给率狂飙,中芯国际硬生生把联电从全球老三的位子上拽了下来!2024年一季度数据明明白白:中芯国际市占率6.0%,联电只剩4.7%,连市值都被甩开三倍。更扎心的是,联电的大陆客户成批转向中芯、华虹这些本土厂,订单肉眼可见地溜走。一位供应链高管说得直白:“成熟制程打成红海了,联电再不找新出路,怕是要掉队!”
6纳米有多烧钱?联电想拉英特尔“垫背”
玩6纳米可不是过家家。业内大佬们掰着指头算过账:一条产线起步50亿美元,一年顶天造2万片晶圆。再看联电家底——今年资本支出才18亿美元,连中芯国际(70亿+)的零头都够不上。钱从哪来?联电财务长刘启东透了口风:要搞“轻资产模式”,说白了就是找土豪合伙干,自己少掏钱。
英特尔立马成了头号目标!这两家本来就在亚利桑那州合作搞12纳米芯片,计划2027年量产。现在联电想把手伸得更远:把6纳米也塞进合作包里,蹭英特尔的厂房、设备、美国供应链。毕竟英特尔自己也在追台积电,两家“难兄难弟”抱团取暖,总比单打独斗强。
技术卡脖子:没EUV光刻机还能行吗?
6纳米芯片通常得用顶尖的EUV光刻机,但联电早就不碰这玩意儿了。有工程师私下吐槽:“用老款DUV光刻机加‘多重曝光’土法子也行,但良率和效率肯定打折!” 这就像用美工刀雕微缩模型,高手能勉强搞定,可精度比激光雕刻差一大截。
当年台积电第一代7纳米也没用EUV,硬是靠技术硬扛。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6纳米客户要的是高性能、低功耗,联电若拿不出稳定良率,高通、联发科这些老客户凭啥冒险下单?Counterpoint分析师Brady Wang点破关键:“最要命的不是钱和技术,是客户信不信你!”
中芯国际的进击:从“学徒”到“规则改变者”
联电的焦虑,一半来自中芯的凶猛势头。七年前联电放弃先进制程时,中芯还在攻克28纳米;如今中芯不仅14纳米量产,N+1工艺(等效8纳米)也上了牌桌,甚至传出7纳米试产消息。更狠的是,中芯背后有大陆市场托底——国产芯片设计公司华为海思、紫光展锐订单源源不断,政府基金千亿级输血。
大陆本土化政策更是釜底抽薪。2024年大陆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突破65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中芯吃下红利,成熟制程市占冲到全球第三(11%),仅次于台积电(28%)和联电(13%)。一位行业老炮感慨:“联电丢的不仅是订单,是未来十年的话语权!”
这场时隔七年的“技术反悔”,暴露了联电在成熟制程舒适区躺平的战略误判。当中芯用举国体制+市场红利撕开突破口,当大陆客户集体转向本土供应链,联电才惊觉:半导体江湖的生存法则早已从“稳守”变成“敢赌”。
50亿美元豪赌6nm,是与英特尔抱团求生,更是向台积电、中芯国际宣告——老玩家还没出局。只是,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绞杀下,这场翻身仗的代价,或许比七年前那场撤退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