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9号台风“丹娜丝”已在浙江省登陆,但其外围云系逼近湘粤赣边界的趋势已在气象雷达上清晰显现。地处湘南边陲、地形复杂、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的汝城县,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保卫战全面打响。汝城县气象局立足“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针对水稻、奈李、辣椒、小黄姜等特色产业开出了分作物、可操作的“防灾处方”,全力守护“湘南粮仓”。
精密监测 风险研判跑在风雨前
自“丹娜丝”生成并明确移动路径以来,汝城县气象局立即进入台风服务特别工作状态。依托智能网格预报、卫星云图及区域自动站实时数据,汝城县气象局加密会商频次,紧盯台风路径、强度变化,滚动发布逐小时风雨预报影响。针对汝城多山丘、易形成局地强降水和地质灾害的特点,重点研判台风环流可能带来的持续性暴雨、大风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叠加风险。7月8日,首份《台风“丹娜丝”对汝城县农业影响预评估及防御建议》报告即火速送达县委、县政府及县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为全县统一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精准滴灌 “一作物一策”护牢“饭碗田”
汝城县气象局深知农业气象服务贵在精准。打破“大水漫灌”式预警发布模式,针对县域内处于不同生长关键期、面临不同灾害风险的水稻、奈李、辣椒、小黄姜四大特色作物,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一是“防倒伏+排渍涝”,守稳“米袋子”。针对当前大面积水稻处于关键期、遇风雨易倒伏受淹的风险,汝城县气象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通过短信、微信群等渠道,向大坪、井坡等主产乡镇的种粮大户精准推送“强风雨叠加渍涝灾害风险提示”。服务建议明确指导农户迅速深挖、加固田外排水主沟,暂停田间控水搁田措施,确保“水路畅通”,最大限度降低倒伏和渍害损失。
二是“撑骨架+防落果”,托住“金果子”。文明乡万余亩奈李正值果实膨大成熟关键期,强风极易导致落果。汝城县气象局敏锐捕捉“强风落果”这一核心威胁,制作并精准推送“大风灾害落果风险等级分布图”直达乡镇农技站和种植大户,指导果农加固果树支撑防范落果。同步疏通果园排水沟,防范雨后病虫害暴发,为沉甸甸的果实撑起“保护伞”。
三是“疏沟渠+查隐患”守护底线。汝城县气象局根据土壤水分站实时回传的数据,转化为直白指令:“厢沟围沟深度差必须达标,所有排水口全部敞开!”田垄间随处可见农户挥锹清淤的身影。针对小黄姜,同步发出“姜窖安全警示”,全面排查在用窖体周边塌方隐患,暴雨期间严禁入窖,新姜窖开挖紧急叫停。
联动织网 协同筑牢立体防线
气象预警是“发令枪”,高效联动是“制胜诀”。汝城县气象局主动牵头,与县农业农村局建立台风防御联合会商机制,共享数据成果,共同研判风险,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应对台风“丹娜丝”抓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县应急管理局依据县气象局发布的台风预报,科学预置救援力量和物资到高风险区域。全县各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全员上岗,担当起“田间前哨”职责,严密监视河道水位、低洼易涝地块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防御指令落地生根。
科技赋能 智慧气象直抵田间地头
为全力打通服务“最后一米”,汝城县气象局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微信群、“天帮忙”APP滚动推送台风路径、分时段风雨预报及分作物应对指南;遍布乡镇、行政村的电子显示屏和“村村响”大喇叭高频次播报通俗易懂的台风动态与防御要点;确保预警信息和防御要点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位农户手中。
风雨未至,防线已成。汝城县气象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准的服务,将台风预警的“消息树”变成了田间地头看得见、摸得着的防灾行动,牢牢守护着汝城人民的“米袋子”、“果盘子”和“菜篮子”,为农业稳产保供筑起坚实的气象屏障。(审核:钟勇飞 保密审核:李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