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2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在日本北海道民间太空港“北海道航天港”,由我国台湾晋升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日本法人“jtSPACE”开发的“VP01”火箭,在万众瞩目之下点火升空,然而,这场本应是航天探索征程上的重要一步,却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以令人惊愕的坠毁结局收场,宛如一场仓促谢幕的闹剧。
据现场画面显示,火箭发射后方向就不是垂直向上的,而是向一边略偏,这种状态持续上升了一段时间后,当前距离垂直向上的角度也越来越大,接着一二级就分离了(未知是否正常分离),之后这发火箭的第二级就像一个失去控制的玩具,偏离了正常轨道,随后摇摇晃晃地坠落,其姿态恰似一片在风中无助飘零的落叶,因此有网友调侃称这是难得一见的“落叶飘”。
运营该太空港的SPACE COTAN公司事后表示在火箭指的出现异常后“中断了飞行”,而火箭第一级按计划飞行后分离,第二级却因中止飞行的功能起效而坠落,至于第二级究竟发生了什么,社长小田切义宪也只能无奈表示有待调查。
这枚“VP01”火箭看似小巧,全长12米、直径0.6米、重1.4吨 ,却肩负着重大使命,它计划飞抵高度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以验证性能,一旦成功,或许能为台湾在航天领域撕开一道新的口子,可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将所有美好的期许砸得粉碎。
台湾此次火箭发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其航天技术薄弱的一次集中暴露。在航天领域,技术积累是重中之重,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尽管台湾晋升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彦生有在NASA供职的经历,但回台后,其研发项目也曾被取消,后续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从基础设施来看,台湾在台东县兴建火箭发射场时,因选址和运行面临环保压力,方案选择和设计困难重重,这使得其在航天发展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一大截。没有完善的本土发射设施,只能寻求海外合作,此次选择在日本发射,看似是一次机会,实则也反映出其自身航天基础的脆弱。
从技术研发角度而言,火箭发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材料科学、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等多个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台湾地区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完整、高效的火箭研发体系。
以此次坠毁的“VP01”火箭为例,第一级能按计划飞行,说明前期的部分设计和技术是可行的,但第二级出现问题导致坠毁,这很可能是在二级火箭的动力、控制或者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反映出其技术研发的不成熟。
台湾选择将火箭运到日本发射,或许是看中了日本在航天领域的一些经验和设施,但近年来日本的火箭发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可谓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日本商业航天公司“太空一号”就多次折戟。2024年3月,其首次尝试发射“凯洛斯”火箭1号,火箭升空数秒后便爆炸解体;2024年12月18日上午,“凯洛斯”火箭2号搭载5颗小型卫星发射,同样因上升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发射失败。
2025年6月9日,日本民营航天企业Space One研发的KAIROS小型固体燃料火箭在第二次发射时,于点火升空5秒后发生爆炸,导致发射场附近山区燃起大火。
除了商业航天公司,日本官方主导的火箭发射也并非一帆风顺。日本运营的运载火箭如三菱重工的H2A、相比H2A运载能力有所增强的H2B,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埃普西隆”型火箭,在2022年发射均未成功 ,创下了18年来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次数为零的尴尬纪录。
2023年的时候,日本的未来主打火箭H3型在前两次的试飞中都以失败告终(分别是2023年2月17日和3月7日)。
日本火箭发射频繁失败,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火箭技术不断发展,对可靠性和先进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日本在技术更新和创新方面可能存在滞后。例如,其一些火箭型号的发动机技术、电子控制系统等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导致在发射过程中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日本航天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面临着成本控制、人才流失等诸多挑战,这些都影响了其火箭发射的成功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将火箭运到日本发射,无疑是增加了失败的风险。日本自身都难以保证火箭发射的稳定和成功,又如何能为台湾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呢?台湾在航天领域想要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息来源:《环球网》7月12日报道《台湾火箭在日本发射失败》
京杭运河完成全线贯通补水,历时五个月,黄河以北段补水56个西湖
印度6·12空难原因曝光:黑匣子显示发动机燃油开关被关闭!飞行员:我没有这么做
俄罗斯再次“最大规模”空袭乌克兰,一夜发射741发导弹和无人机,却有718发被拦截!真的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