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科技网
2025年7月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值机大厅的广告牌几乎被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企业包场——“AI就用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加速产业创新”“九章云极DataCanvas”等标语密集铺陈于出发与抵达层的核心位置。一位常年出差的科技企业高管陈培向记者坦言:“走过通道时有种被AI广告淹没的错觉,同行厂商都在卖大模型、智能体或服务器一体机。”
据记者实地统计,参与此次广告战的厂商包括阿里云、百度云、京东云、中国移动、联想、第四范式等十余家头部企业,投放时间集中在6月至7月。行业人士透露,单家企业在首都机场单月广告投入可达数百万元,目标直指高频出差的商务人群与技术决策者。
AI广告的“翻车现场”与快速修正
这场营销盛宴并非一帆风顺。今年3月,某机场广告牌曾因使用生成式AI设计画面出现明显失误:广告中一位女士被细心的旅客发现左手有六根手指。涉事广告公司随后承认疏漏,称“画面由AI生成,审核未发现细节异常”,并紧急更换了广告内容。 该事件引发公众对AI应用可靠性的讨论,也促使广告行业加强人工审核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机场广告大战中出现了一个新面孔——企业AI智能体平台QIAI。7月初,QIAI品牌宣布启动运营,其广告同步登陆全国核心机场,试图在巨头夹击中抢占市场认知度。
产业暗战:从云端到车端的AI争夺
广告牌背后的竞争,实则是中国AI产业进入深度较量的缩影:
“机场广告大战反映出两个趋势。” 数字经济研究员张明向记者分析,“一是AI技术从实验室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企业急需建立品牌认知;二是云计算厂商竞争白热化,需通过场景化案例说服客户。” 他同时指出,广告投放的短期效应需与长期技术实力匹配,如奔驰等车企更换供应商的决策,根本原因在于本土AI企业能更快响应车企的迭代需求。
结语:AI竞技进入“硬实力+软渗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