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古人,也要注意边界
创始人
2025-08-06 11:20:30
0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近来,“AI复活历史人物”现象频频引发关注,例如,李白沉浸式劝学、唐伯虎“辩风流”……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升温,各地文旅部门也积极通过AI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主动探索贴近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播路径。这类短视频采用“回答我”式表达结构,赋予历史人物明确的话语内容,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动感。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人物特征进行AI互动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年轻人充分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

当下,这类由AI驱动的呈现方式,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形式层面的创意,更在于它正深刻影响人们理解、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借助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手段,历史人物的形象被重新激活,文化内容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再现”,既丰富了表达形式,又拓展了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更贴近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年轻人以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理解、对历史意涵的再认识。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构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参与机制。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重新定位“我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代入感。正是在这种主动对话与深度参与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

在这股热潮中,还应理性看待技术赋能背后的问题。一些短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过度“演绎”历史人物,甚至出现形象魔改、剧情戏说等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历史人物应有的庄重性。在算法推荐机制的推动下,爆款话术被频繁复制,同质化内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觉中稀释了文化审美的张力。AI技术为文化带来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但如果过度依赖娱乐化和低门槛传播,有可能将历史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面对技术带来的表达自由,平台、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共同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让技术成为文化发展的助力。

从“文化复现”到“共创参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不只是对传统形象的技术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意义的重新激活。唯有守住价值边界、涵养精神张力,才能让这种文化创作更加精彩。

(作者:赵潜,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赵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本地到远程:智能远程控制系统...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设备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据权威机构预测,全球活跃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在2025年...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 2025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6日在北京、香港两地举行。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今年,共有7位科学家获...
8月重磅新机汇总 魅族22系列... 【CNMO科技】对于手机行业而言,7月算是传统淡季。据CNMO了解,华为、小米、OPPO、vivo四...
原创 中... 你知道吗?宇宙里藏着种转得飞快的星星,叫中子星。前阵子我翻天文杂志,看到说有的中子星一秒钟能转几百圈...
宝妈写微头条,一篇文章收入60... 带着6个月大的宝宝,社群学员小张妈妈和我见面了,因为是同一城市,在网上看到“蓓蓓笔记”这个公众号,觉...
格力电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磁...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格力电器(00065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磁悬...
原创 月... 家人们,今天来跟大家唠唠一个超级神奇的事儿!你们知道不,月球土壤被带回地球后,居然有植物在里头发芽了...
中国制造为欧洲消费者送“清凉” 本报记者 李 刚 环球时报记者 杨沙沙 青 木 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规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7....
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2018...
乔锋智能:开发针对人形机器人产... 证券之星消息,乔锋智能(301603)08月05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