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共振 个体与时代同频
200万追光者起舞 年轻文化力在中国光谷升腾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高铁列车、有轨电车同框瞬间。
《智绘光谷·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海报。
7月11日,第10家光谷书房·武大科技园分馆对外开放。
九峰山实验室中试平台,技术人员在工作中。
“开饭喜剧”演员演出结束后与观众合影已成惯例。
8月4日20时30分,《智绘光谷·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
此次大赛全程在中国光谷录制。赛事以“开幕式技能大赛+主题任务挑战赛+闭幕颁奖盛典”等活动展开,旨在构建世界一流、中国标准的机器人竞技展示交流平台,引领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镜头扫过光谷高新大道流动的霓虹、星河广场行星发动机般的炫酷——这座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之城,正以赛博朋克般的未来图景,向世界发出新锐科技宣言。
在光谷
未来产业从来不是概念蓝图,只是又一次新的出发
大赛期间,光谷东智、光谷华汇、华威科、灏存科技、诚芯智联、中国地质大学/需要智能等光谷机器人企业将参赛,全场景实战对抗,从工业智造到未来生活,带您见证机器人极限操作。大赛闭幕式颁奖盛典将于8月10日20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放眼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湖北已有13家企业进入整机供应链,27家企业具备产品供应能力。其中,光谷企业占比超七成。光谷已形成完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尤其是在电子皮肤、惯性传感器、大小脑模型等多个关键环节具有突出优势。
37年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在“科学的春天里”应运而生。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三批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高新区始终在自主创新中主动求变。
一直以来,中国光谷与全球科技浪潮同步,勇担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这里,未来产业从来不是概念蓝图,而是又一次新的出发。
不仅人形机器人,中国光谷在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等全球炙手可热的新领域不断开拓版图。
在人工智能领域,光谷已聚集核心企业700多家,上市公司12家,在建垂直行业模型近20个,已初步实现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化合物半导体,其制成的芯片可在高压、高温下稳定工作,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宠”、全球争相竞逐的产业新赛道。
仅仅3年时间,在九峰山实验室周围,光谷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从零爆发:长飞先进的碳化硅晶圆片下线即可装备144万辆新能源车的“心脏”;今年底部分投产的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将填补光谷光通信及激光产业所需半导体衬底、外延材料的空白。
如今,光谷已聚集半导体领域企业300多家、3万多名创新人才,形成从材料、器件到封装检测的丰富产业生态,汇聚成千亿产业创新街区。
面向全球科技变革,光谷已在未来产业九大赛道重点布局。其中,在验证探索阶段布局6G通信、量子科技、脑机接口产业,在商业试用阶段布局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在应用临近阶段布局空天科技、未来显示、先进半导体产业。
在光谷
没有“万一失败了”的放弃思维,只有“万一成了呢”的炽热奔赴
7月18日,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公司也即将赴科创板上市。
“当时大家听说‘稻米造血’,都觉得很荒谬。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人做过这件事。”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笑着说,所谓“稻米造血”,并不是真的让稻米产生血液,而是利用基因工程水稻作为“工厂”,生产人白蛋白。
人白蛋白被称为“黄金救命药”,当遭遇严重烧伤、大手术或肝硬化等疾病时,需要注射它来维持生命体征。
但是,如何把基因转入水稻中,如何让水稻产生人白蛋白,如何把这种蛋白从稻米中提取出来……踏进科研的“无人区”,一切都是问号。
回忆这些困难时,71岁的杨代常停顿了一下:“太久了,已经忘了是怎么克服的。只记得我们在实验室里不停试错,一步一步解决。”
“杨老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你尽管去干,不要怕,错了不怪你。”禾元生物研发经理郭星辰说。
20年磨一剑,禾元生物终于实现每千克糙米提取出20克至30克人白蛋白,纯度从99.9%提高到99.9999%,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同样试错过无数次的,还有冯裕才。他在中国光谷创办达梦,40年磨一剑,一行一行写出长达1600万行的核心源代码,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应用到我国政府部门及金融、电力、能源等关键行业,稳居国产数据库第一位。2024年6月12日,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追光者的一场场奔赴中,中国光谷已汇聚了超15万家企业,生长出近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上市公司。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湖北实验室,在光谷集聚。中国光谷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四。
更为可贵的是,在一次次科研攻关、一场场产业蝶变中,中国光谷沉淀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崇尚成功”的创新文化。
“光谷的珍贵恰在于对失败的包容,这里没有‘万一失败了’的放弃思维,只有‘万一成了呢’的炽热期待。”28岁的徐当满在光谷开启第五次创业,打造出露营平台“狐小旅”,下载量超500万,平台入驻营地突破3万家。
在九峰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这也就意味着,遇到任何困难都需要靠我们自己解决,冒险、试错是常态。但可贵的是,团队成员都愿意跳出舒适圈,不断突破边界。”九峰山实验室研究中心无线领域首席专家吴畅说。
不久前,团队接连取得两项前沿技术突破:研发出全国首个100nm高性能氮化镓流片PDK平台,为芯片设计者提供工艺参数、器件模型、设计规则等关键信息,打破国外垄断;构建动态远距微波无线传能系统,可在20米范围内实现对无人机的动态无线充电。
在光谷
不仅有实验室通宵,也有脱口秀爆笑
以创新为名,中国光谷已汇聚20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0万人,一半以上有大学本科学历,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70%,平均年龄仅32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年轻之城”。
当一个个年轻的身影,邂逅光谷的创新文化,年轻文化力在这里酝酿、发酵、升腾。
武汉大学化学博士叨叨(本名马光远),在光谷创办“开饭喜剧”小剧场。剧场被打造成“喜剧创新研发中心”:一半是创作脑暴的“实验室”,一半是承载梦想的小剧场兼后台。
如今,“开饭喜剧”已沿地铁2号线蝶变出4个固定剧场,被粉丝昵称为“2号线”笑声走廊。各剧场上座率与好评率双双突破90%。
光谷最年轻的持证在职女飞手、00后女孩钟浠茜,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无人机药品紧急配送,刷新了8分钟送达紧急药品的纪录。她还大胆尝试用无人机配送咖啡,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外卖小哥通常需要的30分钟路程。
光谷的魔力,在于让每一次“疯狂”的科技突围与每一次“微小”的生活选择,都获得尊严与回响。
当21岁的机器人训练师祁朕阳脱下动作捕捉服,转身便扎进光谷步行街的“开饭喜剧”小剧场;当九峰山实验室专家吴畅结束一天的科研攻坚,在“光谷书房”的暖灯下翻动书页——科技高地的另一面,是蓬勃的生活场景。在光谷,不仅有实验室通宵,也有脱口秀爆笑。
露营地、图书馆、美术馆、小剧场、主题商业体等在山水城林间生长,44座山体与9个湖泊成为天然的灵感工场。
光谷深谙:吸引年轻人不能仅靠科技星河的梦想,更需人间烟火的温度。三年投入超60亿元新建30余所学校,7家三甲医院构筑健康屏障,10家光谷书房编织光谷人的精神家园。
年轻文化力升腾的光谷,正吸引越来越多人打卡、加入。
8月2日晚,在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举行的刘宇宁演唱会,近8200名粉丝现场合唱。周边多家酒店均显示“今日满房”。
今年6月,光谷发布科技文旅地图、8条精品线路及暑期活动日历,来光谷看演唱会、坐空轨、逛科技馆、玩二次元Cosplay,成为全国游客热门选择。
其中,全球出圈的光谷空轨,总客流量已超26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客流更是猛增42%,收入增长60%。
今年下半年,光谷还将迎来2025中国光谷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2025文旅IP城市大巡游暨光谷国庆嘉年华、武汉国际网球公开赛、光谷马拉松等重磅活动,持续吸引全球目光。
当“光子”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中优雅执行指令,当杨代常以身试药的勇气推开未知之门——这座城以光为名,真正闪耀的,是200万追光者眼里的光、脚下的路。
每拥抱一次未来产业,中国光谷产业就年轻一次。
每攻克一次科研困难,创客们精神上就年轻一次。
每听一场脱口秀,追光者身体上就年轻一次。
科技与人文共振,个体与时代同频。
一个个扎根于此、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他们或许平凡,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这样的年轻文化力,在持续升腾中聚合光谷的创新密度、浓度与复合度,又会激发这座城市下一波创新浪潮的强度、速度和广度。
创新者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