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张鑫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一间泛着科技蓝光的实验室里,受试者头顶的光纤“发网”正闪烁着微光——这不是科幻片道具,而是能透视思维活动的“大脑摄像机”。随着受试者完成抓握动作,电脑屏幕上的彩色热图如潮水般涌动,清晰勾勒出前额叶皮层跃动的红色活跃区。
“看!这片区域就像夜空中的萤火虫,越亮说明神经细胞越活跃。”南澳医院神经康复科负责人指着动态影像解释道。
今年以来,这支“脑功能侦探队”已为近百位患者戴上特制光纤帽。这些编织着光纤探头的黑色“发网”,通过比发丝还细的光纤束向大脑发射红外光,像精准的分子雷达般捕捉血红蛋白的微妙变化。“传统量表就像隔着毛玻璃问诊,现在我们终于能直接看到患者脑区间的‘悄悄话’。”该负责人展示着实时监测画面,运动皮层跳动的橙红色光斑正对应着患者尝试抬手的动作。
6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临床评估与转化中心暨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正式成立,是深圳公立医院体系中首个聚焦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的专业平台,加速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床边,助力神经疾病患者通过神经科技重塑功能。
作为市二医院分院,南澳医院的这场大脑解密工程迎来了新突破,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相关数据降成为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的重要支持部分、
据介绍,近红外成像仪捕捉的动态数据,将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病床间的“神经密码本”——当中风患者戴上光纤帽完成抓握训练时,屏幕上同步闪烁的脑区活跃图,正为AI康复机器人提供精准的“导航地图”。
目前,团队正在针对中风患者和健康人群开展监测工作。当健康受试者默念数字时,顶叶区域会亮起翡翠般的绿光;而中风患者执行相同任务时,那些迟缓闪烁的暗红色光点,正为医生指明需要强化的神经通路。
该负责人透露,从目前已积累的动态数据中,发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皮层代偿激活模式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些用光纤"编织"出的脑功能图谱,未来将与隔壁病房的脑机接口设备深度联动,让机械臂的每一次摆动都精准对应患者残存的运动意图。
在全市首个市、区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一体化的高水平管理下,南澳医院科研水平近年来取得极大突破,医院参与制定建立了国家级标准 1 项,院内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获专利1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此次在市二医院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中,南澳医院科研团队也积极承担重要支撑工作,后续将深入分析数据,进一步挖掘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