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姝
9位女性获奖人历届最多,6位“90后”获奖人,8家科研机构首次拥有获奖人……8月25日上午,“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新鲜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今年,共有两名来自深圳高校的女学者获奖,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竺淑佳(生命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廖清(信息电子)。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随着新一届获奖名单揭晓,“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是一项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
“今年的获奖人十分优秀,很高兴看到一批瞄准原创突破,敢于大胆假设,不被框架束缚的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他们代表着奖项的‘含金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对新一届获奖人赞赏有加,“期待他们施展才华和抱负,秉承对未知的好奇心,肩负起星火燎原的时代使命,勇于做第一缕‘火苗’。”
护航更多年轻科学家“追梦”
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
年轻科学家们崭露头角,与奖项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密不可分。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
“奖项设置的‘新星名额’有效吸引了年轻人。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高于历年平均,增量主要就来自年轻科学家,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共有261人,占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几乎翻倍。”高文介绍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今年正好是现代量子理论建立100周年,当时海森堡只有24岁,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但把不同年龄的科学家放在同一条标准线上比较,年轻科学家在积累上确实不占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潘建伟表示,设置“新星名额”,正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科学家能够被发现,被看到。“但尽管我们为年轻科学家专设了赛道,在评审中依然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获奖的13位年轻科学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女性获奖者人数破记录
今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中,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尊重女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重视她们的成长发展。奖项始终强调,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轻人优先。去年“科学探索奖”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额”方面,也做了类似处理(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与此同时,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深圳高校入选的两位学者均为女性。南科大官网显示,竺淑佳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25年3月全职加入南科大后,长期深耕于大脑兴奋性离子通道NMDA受体研究,阐明了NMDA受体的三维结构、门控机制、药理学及功能,聚焦快速抗抑郁新药的作用机制,解析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致病机制,为脑疾病新药研发提供了前沿理论依据。哈工大(深圳)官网显示,廖清目前是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曾获2022年深圳市青年科技奖,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长期从事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竺淑佳(左)、廖清(右)(照片来自学校官网)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看来:“今年18%获奖人是女性,是探索奖历年来女性获奖人最多的一次。也是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2025年,“科学探索奖”覆盖面进一步提升。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去年13个城市、28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支持最原创的人
“你为什么能做出前人做不出的工作?”“你有什么独创性的方法?”“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在终审现场,这些是答辩人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鼓励原创”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对基础科研的资助理念,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评审机制上进一步优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原创性研究的大原则贯穿在评审的各个环节。从同行评审、复审再到终审,评审专家们都更注重对未来研究工作原创性的考察,评估候选人学术贡献和研究计划的原创性、开展研究工作的独立性、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
纵观新一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工作,从“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到“光电赋能人工酶”,从“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到“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 从“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到“可信视觉计算”,从“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到“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从“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 ”到“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一个个“探索之梦”体现着获奖人们聚焦原始创新的壮志雄心,他们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直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描绘出一幅幅勇闯科学技术“无人区”的路线图。
行之有效地鼓励原创,还需要奖项充满公信力,评审客观公正、一切以学术为中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学奖项的公信力,首先建立在严谨的规则之上。科学探索奖自创立以来,便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和评审规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回避,决不允许以‘打招呼’、利益输送等手段干扰或影响评审工作。今年在整个评审阶段,共产生363人次的回避。”
“中国科技创新经历着从模仿、学习、跟踪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鼓励原创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选出最原创的工作,支持最原创的人,‘科学探索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潘建伟表示,“期待新一届获奖人,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引领新的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