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信圈藏不住事儿了,中国电信把量子通信里的一个关键关卡给啃下来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技术升级,是全球头一份儿的超百公里空芯光纤共纤传输实验,四项核心指标全冲到了全球最前列。
本来想只报个喜就完事儿,但后来发现,这组数字背后的门道,比单纯的“拿第一”要值得说道多了。
量子通信的核心优势就是安全性高,这是业内都认的事儿。
但要把这技术真正用起来,总不能绕开现有的经典通信线路重新建一套吧?如此看来,让量子和经典通信在同一根光纤里传输,是最贴合实际的选择。
可传统的实芯光纤里,这两种信号就跟俩不合拍的搭档似的,互相搅和,想同时保住安全和传输容量,搞通信研发的人怕是最有体会这种难处。
这次中国电信完成的实验,传输距离达到了101.6公里,还能支撑21分贝毫瓦的高功率传输,传输容量到了37.6Tbps,安全密钥率也能稳稳维持在5kbps量级。
单看这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技术上的真突破。
本来以为只是把传输距离拉长了些,但后来发现,关键是用了频谱协同分配机制、多源串扰抑制策略这些新办法,把实芯光纤里信号互扰的老毛病给治好了。
空芯光纤和实芯光纤的区别很明显,光子在空芯光纤的空心芯里传输,能少掉很多散射和吸收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了信号之间的干扰,这也是这次实验能成的核心原因。
我倒觉得,这个突破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关键的是给量子通信落地用起来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之前不少人觉得量子通信离商用还远得很,就是因为传输这关过不了,现在这个坎儿迈过去了,后续的应用落地自然就有了底气。
这么大的技术突破,单靠一家企业肯定办不成。
这次一起攻关的有中电信量子集团、科大国盾量子、长飞、中兴还有北京邮电大学。
毫无疑问,每家都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本事。
国盾量子在量子技术这块儿,在国内是妥妥的排头兵。
中电信量子集团是它的第一大股东,潘建伟是第三大股东。
潘建伟的名头不用多提,“祖冲之”“九章”系列量子计算机,还有“京沪干线”“墨子号”量子通信项目,都是他牵头搞出来的。
中电信量子集团背靠中国电信,实力也不含糊,2024年入股国盾量子后,年底就推出了“天衍-504”量子计算机,2025年又发布了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的“天衍-287”。
现在“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的访问量超了3700万,用户覆盖60多个国家,实验任务数也超了270万,在三大电信运营商里,中国电信在量子信息技术这块儿,确实走在了前头。
长飞光纤和中兴通讯也没少出力。
长飞是赵梓森创办的,当年咱们的工业基础薄弱,无奈之下只能找外企合作搞光纤产业化,1985年和荷兰飞利浦谈成了合作,1988年建了合资公司,1992年才正式投产。
有意思的是,长飞2018年的招股书里,压根没提赵梓森的名字,真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992年合肥到芜湖的第一条长途通信线路建成,全长120公里,传输速率140Mbit/s,第二年上海到无锡的线路速率就涨到了565Mbit/s。
那时候光纤技术还被“巴统”管制,结果咱们自己搞出了成果,禁运也就没了意义。
中兴在2018年被美国制裁的事儿,大家都有印象。
那会儿确实被卡了脖子,但也正因为这样,中兴才逼着自己搞自主化,现在通信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提上来了。
北京邮电大学也不是凑数的,中国信通院的报告里说,量子通信领域的论文数量,北邮排第三,前面是中科院和中科大,后面才是国外的机构,这就能看出来,咱们国内的科研实力是真的强。
从90年代长飞光纤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到2018年中兴被制裁暴露短板,再到现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本来想把这一切归为运气,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
是产学研的协同配合,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投入,才换来今天的结果。
欧美也在搞量子通信,欧盟的“量子旗舰计划”投了不少钱,但产业化的进度还是慢了些;美国的IBM、谷歌主要盯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的传输技术还停在实验室阶段。
咱们不一样,从科研到商用试点,全链条都布局好了,比如不少银行的跨城交易,已经用上了量子保密通信。
很显然,这次超百公里空芯光纤共纤传输的突破,不是偶然。
是咱们从被卡脖子的阶段,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突破,才走到了今天的领跑位置。
中国电信的这次实验,不只是一个技术成果,更是咱们通信技术实力的一次直观展现。
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不进则退。
以前咱们在光纤技术上被卡过,在通信设备上被制裁过,但每一次的困境,都变成了突破的动力。
量子通信时代眼看就要来了,以咱们现在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中国在这个领域占据核心位置,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总结下来,这次中国电信的突破,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通信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一个缩影。
不用夸大,也不用吹嘘,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就摆在那儿。
未来的量子通信领域,咱们有底气,也有实力,走在世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