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A股市场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寒武纪(688256.SH)股价盘中一度飙升至1464.98 元/股,短暂超越贵州茅台,登顶“股王”之位。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落,但这一高光瞬间,足以点燃市场对国产AI芯片行业的无限期待。
就在前一天,寒武纪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无疑是此次股价异动的强力催化剂。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净利润更是从去年同期的亏损5.3亿元,一举跃升至盈利10.38亿元,上演了一场华丽的“逆袭”。从营收结构来看,云端产品线贡献突出,占比高达99.6%,彰显了寒武纪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寒武纪业绩爆发并非偶然,是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结果。政策层面,国务院在8月26日晚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目标。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算力作为AI发展的基石,市场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
地缘政治因素也为国产AI芯片发展带来了机遇。美国持续收紧对中国的高端芯片管制,国内企业对国产替代的需求愈发迫切。寒武纪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思元590等芯片,已成功切入大模型训练场景,成为“英伟达平替”的有力竞争者。据了解,思元590芯片在某些大模型训练任务上的表现已接近英伟达A100芯片,整体性能大致可达到 A100的80%水平,且功耗降低15%,成为政务云、运营商智算中心推进国产替代时的重要选择之一。
在资本市场,寒武纪同样备受青睐。高盛发布研报,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对其2025-2027年的营收增长预期极为乐观,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1%。技术适配方面,寒武纪通过与DeepSeek、Qwen等主流大模型的适配,不仅提升了自身产品的技术实力,还进一步完善了国产AI芯片的生态体系。例如,其与 DeepSeek的合作,将混合专家模型训练吞吐量大幅提升,有效缩小了与英伟达 CUDA生态的差距。此外,寒武纪作为中立芯片供应商,避免了与云厂商的直接竞争,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不过,在一片叫好声中,也需保持冷静,警惕潜在的风险。目前,寒武纪的动态市盈率已超200倍,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2025 年半导体行业平均市盈率约为70-120倍,中值在67-78倍之间),这种估值溢价已脱离传统半导体企业的定价逻辑,更多反映的是对AI算力自主化的战略押注。从公司自身来看,软件生态迁移成本较高,开发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代码重写与优化;5nm先进制程量产进度也存在不确定性,先进制程是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若进度滞后,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应收账款占比过高同样不容忽视,一旦客户出现财务问题,可能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冲击。
对于寒武纪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根据 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预测,中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预计达 337亿美元,2027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关口。在国产替代进程上,IDC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国产芯片占比已从2023 年的14% 跃升至34.6%,预计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55%,形成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的市场格局。这意味着国产芯片需要在三年内实现从“三分天下”到 “半壁江山”的跨越,才能匹配AI算力爆发式增长的需求。
2025-2026年或将成为寒武纪乃至整个国产AI芯片行业的关键转折点。寒武纪要想在这场国产替代浪潮中脱颖而出,将政策窗口期转化为技术护城河是关键。一方面,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芯片性能与技术水平,加快先进制程的研发与量产;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软件生态,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
当国产替代从不得不选转变为主动优选,寒武纪的未来或许不止于国内市场,全球AI芯片的牌桌才是其终极战场。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魏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