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iPhone 17系列线下首销,苹果直营店门口排起了久违的长队,北京三里屯、上海南京东路,凌晨五点就有用户等着取机。而真正撑起这波热度的,不是标准版,也不是Pro,而是最贵的——iPhone 17 Pro Max。
这次Pro Max的配置堆得确实够猛:航空铝一体化机身、首次搭载VC均热板、5000mAh大电池、三颗4800万像素镜头、支持8倍光变和40倍数码变焦,“同步双拍”瞄准短视频和Vlog市场,外加橙色限定版的高识别度。黄牛直接给出15299元的高溢价,加价1300元还供不应求,256GB版本也能涨三四百。对比之下,标准版无人问津,Pro也只是小幅加价,黄牛的话说得直白:“现在只盯Pro Max高配”。
为什么Pro Max能爆?一方面是配置的确够顶,另一方面是用户的换机逻辑变了——不再年年换机,而是一次性投入买个能用三五年的“顶配全能机”。这是一种“值得一换”的心理锚点,一种“买贵就买对”的理性预期。
但另一边,原本要同步登场的iPhone Air却意外缺席。不上架、不展示、不预约,原因只有一个:eSIM尚未通过国内监管。Air这款产品其实是苹果在“轻旗舰”上的新尝试——机身厚度不到6毫米,是苹果史上最薄iPhone,极致轻便,但也牺牲了续航、电池、拍照能力,主打“轻量级用户”。
问题是,中国市场并不吃这套。eSIM普及度低、使用门槛高,大多数用户还是离不开实体卡。同时,在安卓厂商卷大电池、卷快充、卷AI摄影的背景下,Air的“反向克制”显得太过小众。尤其是没有登场,就已经在讨论中“缺位”,这说明它还没到,被市场就已经“遗忘”。
苹果这次的策略是三路并进:标准版守基本盘,Air试水轻旗舰,Pro Max冲高端。但现实很直接,市场只认可一个答案:Pro Max才是确定性选择。标准版虽说配置有升级,比如起步容量256GB、120Hz高刷下放,但没有“感知到的不同”;Air则根本没能入场。于是,流量、热度、关注度,全部集中在Pro Max身上。
这其实暴露了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结构性难题:主力人群在收缩,边缘用户未建立,中间产品越来越难卖。消费者越来越谨慎,换机只愿意为“变化大”的产品买单。那些没有视觉冲击、没有使用差异的版本,只能当陪跑。
资本市场也有同样的疑问:苹果现在的估值已跌到历史中值偏下,而AI战略依然看不清。本次发布会依然没有生成式AI场景展示,终端设备也没嵌入AI影像处理或语义系统。相比国内外竞品押注AI+OS整合,苹果显得保守甚至迟钝。
可以说,Pro Max的爆款是现实的胜利,Air的缺席则是策略的代价。苹果试图用多线产品对不同人群“全覆盖”,但市场选择了“最有感知差”的那款。未来,苹果或许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旗舰机主打,其他型号陪跑,这是结构性趋势。Air如果不能穿透“厚度”之外的用户共识,很难撑起一条完整路线。
苹果想讲一个轻旗舰的故事,但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不是每一次尝试都值得一次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