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听雨 应磊
通讯员 金晓巍
当影片主角万能博士把自己发明的隐身衣借给朋友后,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随之开始。这是1925年电影《隐身衣》的情节。这部影片也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科幻电影。
100年后,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迎来黄金期。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中国科幻以全产业链式突破的方式,诉说着中国人对宇宙的思考。
借着刚闭幕不久的第二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我们从露天银幕的光影跳跃里、在科幻大师班里的思维激荡中,聆听那些关于宇宙和未来的想象。
在“北纬30°”放飞想象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火车进站》,电影由此诞生。而在同一年,路易斯·卢米埃尔还拍摄了一部科幻短片《机器屠夫》。影片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自动化工厂的想象,被视为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此后,一代代电影人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从《月球旅行记》《大都会》到《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等,科幻逐渐成为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
中国科幻电影起步较晚,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沉寂。可正是这份沉寂背后的沉淀,为此后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这部以中国叙事为核心的科幻电影,构建了一套区别于西方科幻的东方科幻美学,打破了大众长久以来通过好莱坞建立的对科幻片的惯常想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可能。
此后,更多创作者与企业涌入这一赛道,而政府与行业的支持也释放出更为明确的信号——比如,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科幻十条”;202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在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期间成立。“从那时起,我们就在全国各地寻找城市,希望能举行与科幻有关的节展。”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马贺亮说。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浙江象山,一个落在北纬30°上的东海海滨城市。从这里向东,是一片无垠的、深邃的蓝,大可任想象力自由驰骋。
象山有影视城,有影视产业基础,也有意愿成为培养科幻人才的土壤。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马贺亮记得,他们开始只想在象山做个创投活动,但双方越聊越投机,一拍即合,最终决定以创投活动为核心办一个完整的科幻电影周,志在发掘、培养优秀科幻电影创作者,吸引更多观众来此观影、交流。
2024年9月,在温柔里带着一丝咸湿的海风中,首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落地。这个由一群科幻电影人、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以科幻电影和影视科技为主题的电影交流合作平台,也是国内唯一的科幻电影节展平台。
创造营板块,是科幻电影周的亮点,亦是重点。和其他电影节展的创投单元不同,它结合训练营和创投,先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为选拔出的学员上课,再让学员创作、拍摄科幻短片,并对优秀作品进行长期跟踪、扶持。
今年8月,14位青年创作者带着期待和憧憬来到象山。课上,他们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得主鲍德熹探讨“科幻电影中的光如何照进观众心中”,与导演黄建新回顾不同年代对科幻创作的理解……
而被提问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作为今年创造营的科学导师,他梳理了最近的三次天文学诺奖,展望其发展。在近三小时的讲解中,他用240页PPT把青年创作者拉入浩瀚宇宙,重新认识了太空、星系以及黑洞。
导演赵斌及制片人张宇飞,就是今年入围创造营的。这两位从拍广告转行到拍电影,第一次接触科幻题材的搭档,创作了科幻短片《人生不相见》。他们发自内心感受到,科幻是很有感召力的电影类型。
“先激发大家对科幻产生兴趣、形成认知,有所触动后再创作,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闭环。”马贺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幻节展孵化。他发现,虽然科幻电影的观众群在扩大,但中国科幻电影的土壤还没有被真正形成,特别是在创作人才方面。而科幻电影周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
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
技术带来的高产能,让很多大制作“告别烧钱”。过去,科幻创作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漫长的周期和极高的工业化门槛,如今创作流程正因AI等技术的介入而被重塑。鲍德熹建议从事科幻创作的年轻人:“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和探索。”
本届电影周上,8部科幻短片都有AI介入,其中6组用AI与实拍结合,还有2组全流程使用AIGC制作。
获得本届电影周创造营年度科幻电影项目的《无债之人》,由年轻的导演郭宇执导。这部电影改编自陈楸帆同名小说,探讨了基因与债务绑定的未来世界,脑洞很大。郭宇介绍,影片在开拍前,就用AI生成了太空外景和飞船镜头,并把这些素材作为美术物料提前准备。拍摄结束后,只需稍微调整就能用在成片中,效率大大提高不说,更控制了制作成本。
耿亮执导的短片《登月》,则全流程使用AIGC制作。最开始,他计划用真人拍摄,但在路演后导师们建议片中有一些元素可以用上AI。但这也意味着,原有的创作思路和节奏都要打翻重来。
为了让技术带来更佳的呈现张力,耿亮还是埋头转入了AI赛道。他把AI当作一个高级策划来对话,没有灵感时,就跟AI多多交流,“它给的内容有时也能有所启发”。最终,另辟蹊径的《登月》,成功摘得本届电影周创造营年度AI创作荣誉。
来到象山,我们就能看到技术进步给电影创作带来的无限底气,甚至说是“野心”。
今年,国内首个科幻主题拍摄基地北纬30°科幻工厂落地象山。走进工场,宇宙之锤、阿波罗飞船、月球物资车、宇航服等实体道具,令人大开眼界,它们都曾为电影《独行月球》服务,今年5月,专门从青岛、北京等地库房经过3天分拆装车运来这里。
这一件件巨大科幻道具承载着科幻电影的一种未来:让更多青年导演有机会、有条件拍科幻片。
训练营期间,当青年导演们参观完棚里的飞船内景、月球车、航天服等后,他们对于创作也有了具象化画面,无需再从零开始搭建一个世界,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二创与升级。郭宇就是在勘景后迅速锁定了两个主场景:一个小型太空舱和一条空间站通道,并围绕它们提炼出了《无债之人》的故事内核。
目前,中国影协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与象山影视城正尝试建设一个不断扩充的可复用科幻道具资产库,让那些曾用于成熟科幻影视项目中的道具能被重复利用。
马贺亮形容:“理想状态是让导演能‘拎包入住’,把精力都放在创作上,从而不断夯实中国科幻电影的基石。”
为科幻片植入中式灵魂
本届电影周的开幕影片——由浙江青年导演仇晟执导的《比如父子》,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银幕上,18岁的青年邹桥因为在父亲葬礼上失声而无法说出悼词,10年后邹桥在虚拟现实中重建父亲,借助拳击打开记忆黑匣。
以科幻元素包裹中式家庭亲情,映射了当代人的情感困境:当至亲离去,科技能否成为情感的容器?仇晟说,希望通过片中虚拟父亲的塑造,呈现技术赋予的情感可能性,亦反思其伦理边界,引发观众对“数字永生”与“真实记忆”的辩证思考。
把中国人对神秘未知的理解、对世界的哲学认知,与科幻表达意识相融合,是仇晟的尝试,也是科幻电影周想要让更多创作者所实现的。本届电影周创造营的8部科幻短片,都有这样的共通点。比如,《人生不相见》与《乐土计划》,都以杜甫诗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为隐喻,在星际文明冲突的宏大命题中融入古典意境。
曾经,受国外科幻影片影响,许多创作者在进行科幻作品创作时一度只追求宏大场面和绚烂特效。但如今,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既是科幻发展对创作者的更高要求,也是中国科幻在探索发展中能扎根本土、区别于海外的核心根基。
仍然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它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中式科幻作品,不仅因为其展现出的硬核科技,更在于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有别于西方科幻作品。不论是刘培强登上空间站的大义和为护佑家人的爱心,还是图恒宇为人类牺牲的决绝以及对女儿的深爱,这种既重视亲情又心怀天下的付出,深刻烙印着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
对于浩瀚的想象宇宙的建构,历经数十年积累的中国科幻小说同样功不可没,它们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影视化改编资源。《三体:大史》《三体Ⅱ:黑暗森林》《球状闪电》等一批正在筹备或制作中的科幻片,均改编自刘慈欣等作家的小说。而原著本身,就是按照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在讲故事。
不可否认,如今中国科幻产业的“家底”依然不够深厚,但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通过一部部科幻电影、小说,通过“越山海,向太空”的科幻电影周,通过青年创作者们的无限想象力,每一位观众都能真切看到中国科幻土壤的更好模样。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中国科幻的未来,不是遥远的期待,而是当下能触摸到的、一步步扎实向前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