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平时聊新能源,是不是总绕不开电池——怕续航不够,跑长途心里发慌;又担心安全,总听说什么热失控的新闻?今天帮主得跟你唠个实打实的大事,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在固态电池这块儿,真搞出了个能落地的突破。
可能有人要问,固态电池到底是个啥宝贝?其实不用把它想太复杂,简单说,现在的电动车、以后要普及的电动飞行器,甚至是人形机器人,都指着它过日子。它最大的俩优点,一是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往上窜一大截;二是天生安全,不像现在有些电池那么“娇贵”。行业里早把它叫做“下一代锂电池”了,但之前一直卡在两个坎儿上,迈不过去。
哪两个坎呢?说通俗点,第一个是“固-固”接触的问题——就像两块硬邦邦的积木往一块儿拼,表面再平也有小缝儿,电就没法顺顺利利传过去;第二个更头疼,电解质夹在中间难做人,正极要高电压才能出力,负极又特别怕氧化,普通电解质根本扛不住这种“极端环境”。这俩问题不解决,固态电池就只能躺在实验室里,变不成咱们能用的东西。
结果这次,清华张强教授他们团队,还真把这俩难题给啃下来了。他们想出个“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的新法子,做了一种含氟的聚醚电解质。你不用记这个绕口的名字,就理解成给电解质“升级”了——通过加热让它在电池里“原位聚合”,相当于自己长出了适配的“接口”,既把那些小缝儿给填严实了,又扛住了高低电压的折腾,界面稳了,电传导也顺溜了。
最实在的还是成果,帮主得跟你说点听得懂的:他们装了个8.96安时的软包电池,就加了1兆帕的外压——差不多就是你用手指轻轻按一下的劲儿,能量密度直接干到了604Wh/kg,这可比现在咱们电动车上用的商业化电池高太多了。更关键的是安全,满电状态下,拿针去扎它,或者放进120度的热箱里烤6个小时,啥事儿没有,不烧也不炸——这可不是小进步,简直是给新能源产业吃了颗定心丸。
帮主做了20年财经记者,看产业趋势从来不信虚的,就认核心技术的突破。这次清华的成果,不光是论文发在了《自然》上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给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品,铺了关键的一步路。以后咱们的电动车续航再上一个台阶,电动飞行器能真正飞起来,甚至人形机器人有了靠谱的动力源,说不定都得从这次突破里找答案。作为盯着中长线的投资者,这种实实在在的技术进展,才是值得咱们沉下心来关注的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