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刷几条短视频;等地铁的间隙,再刷几条;就连吃饭时,手机也离不开手——这大概是现在很多人的日常。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本来只想刷5分钟,结果抬头一看,2个小时过去了?
最近有组数据特别扎心:中国每天有超过8亿人沉浸在短视频里,平均每人每天要刷近两小时。
更让人在意的是,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一句话,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很多人除了刷视频,啥也干不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每天都在刷短视频,却很少认真想过:这东西到底在改变我们什么?
周鸿祎的这些话,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的该让我们警惕?
1.
先说说咱们自己的感受:以前看一部2小时的电影,能安安静静从头看到尾;现在打开电影,没看10分钟就想快进,总觉得“节奏太慢”。
你以为这只是自己“没耐心”?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
周鸿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就说过,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被短视频“格式化”了,国内可能有10亿人每天主要靠刷短视频获取信息、找乐子,以前那种安安静静看书、读长文的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更可怕的是,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
就像网友调侃的“抖音5分钟,人间2小时”,刷短视频的时候,大脑会不断接收新鲜、刺激的内容,根本来不及思考,等反应过来,大半天时间已经没了。
其实不只是咱们普通人在刷短视频,连企业家都在盯着这个领域。
今年1月11日,周鸿祎以运河商学导师的身份,给企业家学员上课,主题就是“企业家要不要做IP”。
他说的很多话,虽然是给企业家听的,但咱们普通人也能从中看清趋势。
周鸿祎说,现在传播方式早就变了。
以前是“中心化媒体”的时代,想让别人知道你的品牌,只能靠电视台、报纸;现在是短视频时代,人人都能发内容,8亿人主要靠短视频获取信息——如果你想让别人看到你,就必须会做短视频。
这话一点不夸张。
咱们想想身边的例子:雷军靠拍接地气的短视频,让小米的形象更亲切;董明珠直播带货,一次次打破销售纪录;俞敏洪更是靠直播,让新东方从困境里走了出来,转型做农产品带货。
就连周鸿祎自己,也试过拍短视频、参加车展聊车,甚至偶尔“自黑”,结果为360的纳米AI搜索带来了不少关注。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也意味着:短视频不只是“娱乐工具”,更是一个能接触到更多机会的平台——比如有人靠拍短视频分享技能涨粉,有人靠直播卖家乡特产赚钱,这都是以前很难做到的。
2.
不过,很多人会误解:做短视频、做IP,就是要当“网红”,靠颜值、搞噱头吸引关注。周鸿祎在授课时直接戳破了这个误区:“大错特错!”
他还提出了做IP的“三重境界”,其实普通人也能参考:
第一重是“初级阶段”:靠传统的宣传方式,比如发广告、搞活动;
第二重是“进阶阶段”:自己做内容,比如写文章、拍短视频,慢慢积累影响力;
第三重是“高级阶段”:通过短视频、直播,直接跟用户聊天,建立信任。
周鸿祎特别强调:“流量的最终归宿不是直播带货。”
对企业家来说,做IP是为了给企业代言,跟用户拉近关系;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做短视频也不是非要“带货赚钱”,可以是分享生活、传递技能,甚至只是记录自己的成长——关键是“真实”。
他还说,很多人做不好短视频,是因为“太端着了”。
放不下身段,总觉得“我是老板”“我要面子”,说话像教训人一样,用户自然不爱看。
就像周鸿祎自己,拍短视频的时候不会刻意写脚本,遇到有意思的事就拍下来,跟用户像朋友一样聊天。
他说:“真实才是最大的流量密码。”
这句话对普通人来说,比任何“涨粉技巧”都有用。
从2024年开始,越来越多企业家扎堆进入短视频、直播甚至短剧领域,不是因为“跟风”,而是因为他们明白:短视频已经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而是“必须做”的事。
周鸿祎举例说,马斯克、张朝阳、董明珠这些企业家,其实一直都在做“IP”,只是以前靠采访、演讲,现在靠短视频。
因为现在的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很少看传统媒体,想让他们了解你的品牌、认可你的理念,只能去短视频平台。
3.
他还提到一个关键点:做IP不是“员工的事”,而是“一把手工程”。
意思是,老板自己要亲自做,而不是把任务交给员工。
因为用户想看到的,是企业负责人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官方话术”。
虽然周鸿祎一直鼓励大家拥抱短视频,但他也没回避短视频的“陷阱”。
比如他提到AI的时候,说“机器人做保安是伪命题”。
理由很简单:机器人的体力、反应速度比人类强太多,如果给它太多权力,一旦失控会很危险。
其实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短视频:短视频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但如果“沉迷”,就会被它控制。
他还提醒年轻人,不要把网红经济只当成“直播打赏”“带货赚钱”。
网红经济还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哈尔滨,没有靠直播带货,而是靠短视频分享当地的美景、美食、人文,吸引了全国的游客,这就是“网红经济+旅游”的新玩法。
很多人说短视频是“精神鸦片”,因为它容易让人上瘾,浪费时间。
但也有人说,短视频带来了“信息普惠”:农民靠它卖出滞销的农产品,工匠靠它传承快消失的手艺,普通人靠它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
其实,短视频本身没有“好”与“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它。
周鸿祎的观点很客观:对企业来说,短视频是工具,不是目的;对个人来说,短视频可以用来娱乐,但不能沉迷。
就像有人说的:“短视频是一扇窗,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但如果只盯着这扇窗,就会忽略窗外的风景。”
现在提起短视频,很多人又爱又恨:爱它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恨它偷走的时间和耐心。
但其实,我们不必纠结“要不要刷短视频”,而要思考“怎么用好短视频”。
周鸿祎的话,不管是对企业家还是对普通人,都是一种提醒: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短视频是不可逆的潮流,但我们不能被潮流“带着走”,而要做潮流的“主导者”。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刷短视频可以是放松,但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做短视频可以是尝试,但不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保持清醒,守住自己的节奏,不被短视频“格式化”思维,不被流量“绑架”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工具永远只是工具,能决定生活方向的,永远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