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台湾政坛有这样几件事,是赖清德最重视的,随便哪件处理不好,都可能让事件的走向超出赖清德的控制。
1、赖清德领导的民进党当局目前面临着 “朝小野大” 的困境,也就是说,虽然在领导人选举中赢了,但在立法机构中席位没有过半,反而国民党成了第一大党,这让他推动任何政策都受到很大牵制。
2、最近花莲的洪灾和堰塞湖溃决造成了严重伤亡,但赖清德在勘察灾情时的一些言行,比如不合时宜的“击掌”和不得体的讲话,被批评为作秀和缺乏同理心。
3、 在两岸关系上,赖清德持续其挑衅性的“台独”路线。他近期公开将台海的所谓“和平”“归功于”已故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这种“媚日”言论在岛内引发了广泛批评。
4.、国民党正在进行党主席改选,前三条主要是民进党内部面临的问题,国民党党主席的改选对民进党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而台湾政局越是不稳,大陆出手收复台湾的可能性就越高,最近官方也频频做出暗示,一副摩拳擦掌蓄势待发的样子。在这样的两岸氛围下台湾地区前“参谋总长”李喜明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他觉得大陆对付台湾可能用不着直接动武,而是有一招更“高明”的办法,那就是“司法隔离”。
简单来说,“司法隔离”就是大陆可以直接向全世界宣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法理上主张对台湾的管辖权。具体操作上,就是要求所有进出台湾港口的商船、货船,都必须先向中国大陆登记注册,并接受中国海警的检查。如果不配合,船只就可能被临检、驱逐,甚至拒绝进入台湾港口。
这种做法听起来不像军事行动那么激烈,但杀伤力却不小。因为出面执行的不是解放军战舰,而是海警船,这就把性质从“军事冲突”拉到了“行政执法”层面,大大降低了国际上军事干预的借口和冲动。
李喜明认为,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打在了台湾经济的“七寸”上。台湾是一个海岛经济体,能源和粮食高度依赖进口,96%的能源和70%的粮食要靠外面运进来。一旦航运被“司法化”管控,哪怕不全面禁运,只是延误船期或选择性执法,台湾的供应链就可能乱套。
更关键的是,国际航运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很可能主动遵守大陆的规定,渐渐绕开台湾的港口。这样一来,台湾的对外贸易生命线就等于被“釜底抽薪”了。
李喜明也强调,这种“司法隔离”并不是空想,背后是大陆已经形成的军事压倒性优势。他之前主持的兵推报告承认,解放军已经具备“随时拿下台岛”、“随时封锁台岛”的能力,尤其是福建舰成军后,解放军进入“三航母时代”,台军传统的“东部屏障”战略已经失效。
李喜明
换句话说,“司法隔离”是长在军事威慑这棵大树上的果子,大陆既可以用军事手段硬封锁,也可以选择用法律手段软施压,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李喜明这番提醒,表面上是分析大陆策略,其实也是说给赖清德当局听的。
他暗示如果赖清德继续搞对抗、不和大陆沟通,大陆可能会逐步推进这类隔离措施,但如果沟通得当,或许还有转机。他还强调,其实早在两年前,美国的智库就已经提出类似的办法了,说明美国也已经预见了这种发展可能性。
李喜明提的这个方案确实有不小的可行性,但以目前两岸的发展趋势看,武统已经是必然的选择了,因为方案再好,台湾当局也得有人采纳才行,不然就只是空谈。赖清德在公开讲话中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两国论”,并将大陆明确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这些言论被大陆视为严重的“谋独”挑衅,严重损害了和平统一的基础。
民进党当局推行所谓“去中国化”政策,包括修改历史教科书、削弱中华文化认同,并出台“17项策略”限制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试图从经济、文化上切断两岸联系。这使得通过民间交往增进理解、融合发展的“和统”路径受到严重阻碍。
解放军近年来持续进行现代化建设和高强度实战化演训,例如近期在台岛周边开展的“海峡雷霆”系列演习。军事分析普遍认为,大陆已拥有在必要时迅速控制台海局势、实施有效军事行动的能力。
大陆方面反复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选项,针对的就是外部干涉和严重的“台独”事变。近期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表态,既是强大的威慑,也表明大陆正在为各种可能的情况做扎实准备。
美国一些势力持续对台军售、派政客窜访台湾,向“台独”势力传递错误信号。这使得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危险。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本质上是为其自身战略利益服务,并不可靠。历史上看,一旦代价过高,美国可能会调整策略,大陆方面也明确警告,任何外部干涉都将遭到坚决回击。拖延解决台湾问题,只会给外部势力更多武装台湾、增加未来统一成本的机会,因此宜早不宜迟。
简单来讲,就是统一这件事主动权必须在我们手上握着,美国肯定不会为台湾出战,但只要我们没有大的动作,美国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台湾,只要美国继续和台湾保持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那么台独分子就还有一线的希望,不可能主动采取和平的方式回归祖国。美国想保持现状,台湾的民进党国民党都想保持现状,要打破他们的这些幻想,最后的办法就是宝剑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