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日常的忙碌、城市的灯火,早已遮蔽了夜空的深邃,但有些人,却愿意把一生投向那片星海。王洋就是这样的人,他站在日照的海岸,看着火箭拖着长长的焰尾升空,那一刻,他的眼神里有少年般的热烈。
不是因为浪漫的冲动,而是因为十二年来所有的坚持终于凝成了今天的成果: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从此卫星不再只是“看得见、够不着”的高冷符号,而是真正能触手可及、人人可用的工具。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卫星的使用
它像是把星辰从天边拉到人间,化成一部部汽车里的卫星天线,化成山区里仍能接通的电话,化成十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让自动驾驶不再只是概念,而是道路上的现实。
仰望星空,却不忘“沿途下蛋”,这是王洋借来的比喻,也是他始终不变的信念:航天事业不能只是昂贵的梦想,它必须要落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常常感叹“弯道超车”的奇迹,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例子,而商业航天,正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曾经,铱星在昂贵的时代倒下;后来,星链在全球范围内高调崛起,而今天,中国的时空道宇,用低成本、批量化、可靠性的模式,把航天制造从“精品手作”变成“工业化量产”,让航天从冷峻的国家战略延伸为温暖的日常服务。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追赶,更是一次商业模式上的突破,王洋深知:没有市场化,科技便无法真正落地,正是这种务实,才让梦想有了可依靠的骨骼。
十八位创始人里大多数是工程师,他们经历过北斗、风云、遥感等一个个国家级项目,把经验浓缩成一颗颗低轨卫星。
他们不是单纯的逐梦人,而是把梦想拆解成标准化、自动化、供应链重构的现实派。
在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里,“日产一颗卫星”听上去像是口号,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敬畏。
为什么这件事让人动容?
因为它改变的,不只是科技和产业格局,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想象一下,在高山、荒漠、远海,手机依然能拨通电话,导航依然能精准到厘米;想象一下,自动驾驶车队不再依赖脆弱的地面网络,而是借助卫星畅行无阻。
这一切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温热的可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保障。
王洋常说,时空道宇要像早期的Linux、Android一样,成为开源开放的生态。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姿态——不做孤岛,而是搭建平台,把能力分享给千行百业。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