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2025年9月29日,中国天问二号发射已经4个月了,不过,天问二号的消息并不是很多,这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呢?
其实虽然我国没有公布多少消息,但是关于天问二号作为全最受关注的任务,在国外不少测控也在时刻注意其变化。
所以,稍微具有风吹草动,都会给出一部分数据说明,那到底有什么新情况呢?下面就一步一步看看。
天问二号发射4个月!走到哪里了?
自从天问二号任务发射之后,我国公布的消息,其实最为明显就是拍摄了地月照片,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消息了。
而最近一次就是在9月上旬的时候,我国给出了一个说明,那就是——9月6日,在距地球3600万公里的幽远深空,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正沿着无形天路,奔赴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从这个时间节点上来讲,9月25日了,整个距离肯定也是远超这个节点了。
所以,天问二号还在继续的奔跑,的确,其任务周期太长了,在这4个月的时间之中,基本上一直在往目标前往,这是没有多大的争议的,这相比天问二号长达10年的探测任务周期相比,这一点时间的确也是不值得一提的。
它的首个目标点是小行星2016 HO3,这一颗小行星的意义非常大,其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365.77天,与地球的365.25天很接近。
所以,也被称之为地球的卫星,当下我们说的地球的卫星是月球,这个说的卫星相当于就是“第二颗卫星”,但是它跟实际性的月球又存在差别。
所以,具有极高的探索价值,而且,它绕着旋转之下,依照当下观察的结果,那就是——在今后300年内,会一直和地球保持着38到100个地月距离,不即不离地跟着地球转。
通过对它的研究,将可能实现人类对月球起源的了解,甚至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变化过程,所以,价值意义非常大。
而其他国家也希望研究它,但是都没有去过,我国这一次在小行星上的任务周期大约为2年左右的时间,在上面进行样品采集,然后带回地球,进行全面的分析。
而在这一次任务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主带彗星311P,这段旅程大约需要7年时间,随后在距离目标20公里处伴飞并开展近距离科学探测。
彗星行走的时间更长,可能大家看到的消息会更少,所以,这种周期较长的任务就是这样,主要的时间都是在飞行,只有在全面把任务锁定了,在进行探索任务的时候,才会给出说明。
不过,在9月,除了我国进行相关性的天问二号说明之外,其实关于国外的测控也有相关性数据披露。
天问二号9月下旬发出2次无线电信号:这是在干什么?
的确,这是来自国外测控进行说明的,这也算是天问二号的一些动向,在发出无电线信号之后,很多人就知道它在进行活动,那9月两次发出无线电信号是干什么呢?
从时间上来说,第一次是在9月26日,发射了一次罕见的无线电信号,第二次就是在9月27日再次发射出来,依照初步的预估来看,这可能是来自航天器要进行活动变化所带来的。
天问二号采用的太阳能电力推进,可能是进行信号的传输,来进行数据发送,改变姿态以进行推力,并且仅需要定期瞄准地球进行测距和通信就行了。
说白了,可能就是在进行测控看看状态情况,其次就是保证天问二号的发电问题,这就是它当下的情况。
除了这些消息之外,也就没有其他的消息了。
所以,天问二号的消息的确不多,我国针对其报道不是很多,只能说,慢慢等吧。
毕竟在进行飞行过程之中也没有什么事情,探索任务的成果也不多,就主要进行了照片的拍摄,其他也就没有了,全面进行探索,成果,消息就会出现爆发,而且也期待这一次任务的完美执行,因为这一次任务还关系到我国后续的任务执行。
天问二号是天问三号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
的确,这天问二号相当于是我国天问三号任务的一次技术验证,在这一次任务之中最为关键就是小行星采样任务。
采用的技术可能运用到我国天问三号上,这也是我国此前公开说明了的,就是天问二号为天问三号提供相关性的技术验证。
所以,只要天问二号成功了,我国天问三号的稳定性可能才会更大,这就是差别。
可能就是在采样技术上等存在相似的情况,但具体的结果的披露话,肯定也是在完成之后才会说明,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给大家说明的,那就是我们执行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其实就是在为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支持,这些技术已经是完全掌握了,那我们登月就只需要在后面等待飞船,火箭等等,全面完成了之后,进行相关性的铺垫,进行任务执行就可以了,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所以,天问二号任务非常关键,虽然是10年周期,但是前面的小行星采样是重之重,我国天问三号安排在2028年进行发射,这基本上就是连续性的任务执行,就是在等待相关性的技术核定了。
如果在2030年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这也将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从火星带回土壤,这对未来火星的演变历史,火星是否存在水,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是否适合居住等等,都将从火星土壤之中找到答案。
那么,这一次任务又是一次关键性深空探索格局转变的任务,不得不说,中国的航天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大家的认知,并且在不断创造中国航天的历史。
所以,中国航天值得骄傲,曾经我们可能在发展过程之中表现一般化,但是我们走出了自己的航天路线,已经在不断能突破自我了,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航天界的新高,这就是转变,也期待未来更好,期待天问二号,天问三号不断刷新航天历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