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月球盖房是胡扯?中科院炸水制氧已破局!航天技术竟能惠咱老百姓
创始人
2025-10-13 18:41:51
0

提提到月球,不少人都会犯嘀咕:这地方连空气都没有,还想盖房子住人?

以前听着像科幻片里的情节,可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拿出了实打实的技术。

月球上的土能做成砖,连喝水、呼吸的氧气,都能从月球本土“挖”出来。

这些突破到底离咱们住上“月球房”还有多远?

更重要的是,这些看着“高大上”的航天技术,跟咱们普通人的日子又有啥关系?

月球建房基石月壤砖

想在月球盖房子,首先得有建材。

总不能从地球运水泥钢筋吧?一公斤东西运到月球要花几十万元,成本高得离谱。

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用月球上的土做砖。

深空探测实验室从2019年落户安徽后,花了约两年时间搞出了月壤打砖机。

这款设备研发没走弯路,先论证方案,确定用特殊透镜聚光、把月壤粉末烧熔成型的路子。

接着攻关核心难题,比如太阳能要放大3000倍传输,普通光纤束容易烧坏。

团队就做了近百次试验,终于搞出能扛住高温的新光纤

最后还得适应月球不同区域的土,配制了好几种模拟月壤反复测试,才让设备稳定下来。

科研团队针对月球不同区域的月壤特性,特意用月海玄武质模拟月壤。

类似月球低洼地区的土和高地斜长质模拟月壤,类似月球高地的土做对比试验。

结果发现两种土制成的月壤砖,抗压强度实验室模拟值为普通砖3倍以上。

真实月壤可能因成分差异略有不同。

就算经历月球白天127℃、夜晚-173℃的极端温差循环,砖体也不会出现开裂或变形。

这为后续月面建筑的稳定性打下了关键基础。

它的工作原理不复杂,就像用放大镜聚光烧纸。

只不过这套设备用反射镜把太阳能聚起来,通过光纤传到月壤上。

瞬间加热到1300℃以上,把松散的月壤熔成结实的砖。

更厉害的是,做砖不用加任何添加剂。

100%用月球本土的土,而且砖的强度高、密度大,除了盖房子,还能铺路面、搭设备平台。

现在样机已经成了,下一步就是等机会送到月球上,在真实的月球环境里试试效果。

有了这种“月球砖”,盖房子的原料问题就解决了。

不过要注意,月球上没有大气,昼夜温差能到300℃,光靠砖还没法直接建能住人的房子。

得和刚性舱、柔性气囊舱搭配,砖主要负责外层防护,挡住辐射和极端温度。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砖,“月球房”就有了最基础的建材。

水氧破局,生存有保障

光有房子还不行,人在月球上得喝水、呼吸。

从地球运水运氧,同样成本高得吓人,所以科学家早就在琢磨怎么从月球上“造”水和氧。

中科院先找到了“炸水”的办法。

月球南北极的阴影坑里藏着水冰,就像冬天地面冻住的冰碴子。

科研人员设计了类似“插针加热”的装置。

把针插进土里加热,水冰就会变成水蒸气,再把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

不过这水不能直接喝,得经过净化、杀菌,还得能循环利用。

比如洗完脸的水、用完的废水,处理后能再用,这样才能长期维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还和深空探测实验室合作。

搞出了群针式水冰热提取系统,就像在月球上装了个“自来水厂”,每小时提取10-50克水冰。

而且这些水除了喝,电解后还能出氧气和氢气,氧气能呼吸,氢气能当燃料,一举两得。

更让人期待的是,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后发射。

到时候会带验证装置上月球,实地测试月壤产水技术。

据测算,1吨月壤产出的水差不多够50人喝一天,这意味着月球上的饮水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氧气的另一个来源是月壤本身。

月球的土里藏着不少氧元素,只不过都和金属结合在一起。

科学家用高温把月壤熔成液体,再用电解的办法,把氧从金属氧化物里“拽”出来。

这个过程还能收获额外成果,加热熔融的月壤底部会凝结出铁合金和陶瓷玻璃。

铁合金能加工成月球车配件、小型机械零件,陶瓷玻璃则可做舱体防护面板。

相当于一份原料产出三种可用物资,进一步减少地球物资运输需求。

目前这套技术已在实验室验证。

每小时能从月壤中提取约1升氧气,刚好满足一个成年人的基础呼吸需求。

接下来只需把设备缩小优化,就能搬到月球上用。

另外,月球上种菜也有思路了。

计划建月面植物舱,用LED灯补光,雾培滴灌省水,种些容易活、病虫害少的蔬菜。

更环保的是,人的剩饭剩菜、排泄物,处理后能当肥料,让蔬菜循环生长。

这样一来,水、氧、食物这三大生存要素,都能在月球上实现“自给自足”,不用全靠地球补给。

航天技术惠民生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

这些都是太空里的技术,跟咱们每个月领工资、交水电费的普通人有啥关系?

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开始“落地”,悄悄改变咱们的生活了。

月球上要净化水、循环用水,这套技术用到地球上,就能改进家用净水器。

让自来水更干净,还能提高废水利用率,减少浪费。

月球上用太阳能聚光、电解制氧的技术,也能帮着优化地球的能源利用。

比如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让家里的电费更便宜。

制氧过程中产生的合金材料,说不定以后能用来做更轻便、更结实的建材,降低盖房子的成本。

航天育种也已经惠及农业了。

安徽阜阳农科院,2013年把小麦种子送上神舟十号飞船

在太空“遨游”15天后带回地面,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了阜航麦1号。

这种小麦抗寒、抗病,亩产能到1350斤,比普通品种高不少。

2023年,阜航麦1号在安徽、河南江苏已经种了40万亩。

种粮大户种它能多赚钱,咱们老百姓也能吃到更稳定的粮食供应。

北斗导航更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

湖北武汉的农场里,装了北斗旋耕机不用人开,就能笔直地翻地。

田里的传感器还能实时监测土壤酸碱度、温度,节省90%以上的管理人工。

宜昌的山区里,电力工人用装了北斗的无人机巡线,就算没网络信号,也能精准定位。

发现线路上的小问题,保障家里用电稳定。

还有北京芜湖等地,基于航天技术的无人驾驶接驳车已经上路。

从地铁站到写字楼只要8分钟,比走路快多了。

甚至手机拍照技术也受了航天启发。

航天领域用的类脑神经形态传感器,能像人眼一样“异步”曝光,拍明暗差距大的画面也清晰。

现在这套技术已经用到手机上,以后拍逆光照片、夜景,效果会更好。

说到底,“月球房”现在虽然还没建成。

要先在月球上验证打砖机、产水设备,再解决建筑结构、机器人协同施工等问题。

但技术一直在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为了“住月球”研发的技术,已经开始反哺地球。

让咱们的水费、电费更省,粮食更充足,出行更方便。

未来等这些技术更成熟,“月球房”可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而咱们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些航天突破变得越来越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地球的舱门打开那一刻,航天员陈冬手里拎着的老鼠笼子瞬间成了全场焦点。这群小家伙跟着...
英国航天局出资研发“下一代卫星... 中新社伦敦11月21日电 (欧阳开宇 刘施岑)英国航天局21日宣布,将投入690万英镑(约6422万...
祝贺!2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张艳宁当选为中...
中美两国,扛着全世界往前冲 现在放眼全世界,真正能带动全世界发展的,其实就只有中美两个大国了。 尽管我们经常把这俩大国看作对手,...
科研人跨界创业 让创新不止于实...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在传统认知中,科研人办企业常被视为“小众试水”,甚至有观点认为“科学家难成企业...
五个大疆前员工攒了个3D打印公... 作者 | 铅笔道 阿欣 一场围绕 3D 打印的暗战,正悄悄在深圳湾打响。昔日的师徒,可能要站在了擂台...
河北馆陶:“共享模式”驱动轴承... 近日,在位于河北省馆陶经济开发区轴承园区,馆陶县昊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鸿轴承)生产车间内,...
黑龙江移动通过数字员工赋能公文... 近日,黑龙江移动打造的数字员工公文办理助手正式上线运行。该应用依托中国移动能力中台“磐匠”数字员工能...
“十四五”期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 发布会现场 11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
创新文化、工业遗产……2025... 11月21日,在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