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放眼全世界,真正能带动全世界发展的,其实就只有中美两个大国了。
尽管我们经常把这俩大国看作对手,但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近二三十年的世界发展,确实主要是靠着俩兄弟推动。而且接下来,它们的角色还会越来越鲜明。
欧洲已经完整地错过了信息产业革命,是依靠高端机械、化工之类的老工业先发地位撑着。
日本也类似,靠着旧的工业底子继续维持发达国家地位。
但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个风口,欧洲和日本确实是完整地错过了。
欧洲和日本存在一个产业发展限制性的问题,就是欧洲的政策过于复杂、商业环境限制太多,而日本的技术研发失去了冲劲和活力,走向僵化。
所以,欧洲和日本目前尽管还是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富国,但都已不再是能扛起全世界的那个角色。
中国和美国则不同。从互联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高精尖制造,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美国负责尖端研发,而中国负责落地应用,看似经常有冲突和竞争,但两边其实配合得相当流畅。
正是这一点,铸就了繁荣的二十年——从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20年左右,中美两国合力把全世界的经济繁荣度推向了高潮。
美国的技术研发,往往在中国找到制造商和应用场景;而中国的市场和应用场景,又在无时不刻地启发并推动美国的研究。
美国的资本也受益良多。这二十年,真正推动了中国发展的其实就是美国的资本,那些大型风投机构将巨额的资金砸向中国这片创业热土,而中国的初创公司也随之层出不穷,独角兽企业数量在2018年左右达到了顶峰。
作为企业家,其实中美之间互相都很喜欢对方。美国企业家、投资家们在美国之外找到了另一个体量巨大的英雄用武之地,中国企业家们则从美国人那里学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学到了技术和思维方式。
中美之间这种良性的互补、竞争,其意义远超当年的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时期,双方比拼的是重工业、军工和基础科学,竞争的范畴只限于航天、航空、武器这些方面,这些产业对于促进大众经济的繁荣作用很小,甚至还是一种资源的消耗。
但到了中美竞争时期,双方竞争(合作)重点来到了民用制造业、互联网、新兴产业,都是能影响到全世界普通人生活的产业。
人们不需要再坐在电视机前,关注那些遥远而跟自己无关的大国竞争——中国人在享用美国技术落地中国后的消费电子产品,而美国人则在圣诞节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节庆用品。
到后来,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里面也开始有消费电子了,而美国出口中国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包含了农产品。
正是这时候,双方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竞争色彩越来越强烈,而合作氛围越来越紧张。
其中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越来越“看对方不顺眼”。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本文重点要说的还是中美一起扛着世界往前走这件事。
即便到了近几年竞争大于合作的时期,中美依然用各自喜欢、习惯的方式,引领全世界。
在人工智能方面,先是美国的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取得了重大突破,硬件方面也让英伟达们彻底爆发,“纳斯达克指数”几乎变成了“人工智能ETF基金”。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语言模型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DeepSeek的出现一度让英伟达暴跌近20%,由此可见美国巨头对于中国竞争力量深深的恐惧。
尽管后来事实还是证明,中国的大语言模型要逊一筹,DeepSeek也逐渐褪去了光环,但全世界有资格能跟美国掰掰手腕的,其实也就只有中国了。
能利用三十年时间成为美国的真正对手,这其实就已经相当不易——毕竟美国是已经崛起一百多年的超级霸主。
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英伟达产业链,其实都和中国有着极深的链接。其中都体现出来那个特征:美国擅长尖端技术的研发,而中国擅长落地和应用。
美国擅长把一个技术的探索到极致,中国擅长把一个技术的应用做到最接地气。
这跟两国的产业模式有关,也跟文化有关——中国文化一向都是极度实用主义的、向内看的,“没用的探索”是中国企业家不感兴趣的。
所以才有了马云和马斯克的著名对话:马云认为搞好地球上的事情已经够复杂了,何必想着什么太空;而马斯克认为人类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命运和文明路径,去创造不可能。
中美这两种价值观,就是以“二马”的巨大分歧所体现出来。
但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种价值观诞生了TikTok,解决了全世界人的娱乐问题;美国这种价值观则诞生了不断令人惊叹的科技产品。
无论好坏,这两种都是人类所需要的。
在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的影响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质。
美国喜欢传达的是价值观,比如尝试在阿富汗引导女孩子读书,学习现代的平等意识、科学意识,让阿富汗人理解个体价值和自由的意义。
而中国喜欢老老实实搞建设,在非洲、在中东,都埋头修路修桥,因为中国文化天然看重肉眼可见的现实,帮助当地人开动火车就是最大的文明,中国人对精神层面的东西没那么当回事。
到底谁更好?其实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会发现,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优解。
马斯克警告美国人,中国已经拥有巨量的工程师,而美国连开一次工程师大会的人都凑不齐。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的因素,但也有文化特质的影响。
美国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更容易诞生马斯克、黄仁勋这些科技大佬;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则更容易诞生大规模产业集群。
放眼全世界,现在还能大量制造中端芯片、储能产品、精密中端机电产品、物美价廉纺织品的,也就中国了;能不断精进研发、创造科技奇迹、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目前则只有美国。
这就是中美两国,一起扛着全世界往前冲的事实。
如果这种合作能规避意识形态的分歧,将是全世界的大福,21世纪可能会是人类文明真正爆发式繁荣的元年,两大国将把科技造福人类发挥到极致。
但现实很无奈,意识形态和互不信任的竞争占了上风,“师傅和学生”都已经剑拔弩张,生怕对方突然挥刺而来。
不过这倒也正常,因为两国对于“文明”的定义,本来就存在歧义。都尝试作为文明引领者的角色,却对定义存在根本认知上的不同,迟早是会有分歧的。
很难想象这种分歧将会以怎样的一种结果收场,但我希望,那个结局不再是一边输一边赢的零和游戏。
人类可能最终需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共赢”,尽管这是一个乌托邦,但我们还是保留想象的权利。
下一篇:祝贺!2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