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扛着全世界往前冲
创始人
2025-11-22 10:00:17
0

现在放眼全世界,真正能带动全世界发展的,其实就只有中美两个大国了。

尽管我们经常把这俩大国看作对手,但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近二三十年的世界发展,确实主要是靠着俩兄弟推动。而且接下来,它们的角色还会越来越鲜明。

欧洲已经完整地错过了信息产业革命,是依靠高端机械、化工之类的老工业先发地位撑着。

日本也类似,靠着旧的工业底子继续维持发达国家地位。

但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个风口,欧洲和日本确实是完整地错过了。

欧洲和日本存在一个产业发展限制性的问题,就是欧洲的政策过于复杂、商业环境限制太多,而日本的技术研发失去了冲劲和活力,走向僵化。

所以,欧洲和日本目前尽管还是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富国,但都已不再是能扛起全世界的那个角色。

中国和美国则不同。从互联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高精尖制造,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美国负责尖端研发,而中国负责落地应用,看似经常有冲突和竞争,但两边其实配合得相当流畅。

正是这一点,铸就了繁荣的二十年——从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20年左右,中美两国合力把全世界的经济繁荣度推向了高潮。

美国的技术研发,往往在中国找到制造商和应用场景;而中国的市场和应用场景,又在无时不刻地启发并推动美国的研究。

美国的资本也受益良多。这二十年,真正推动了中国发展的其实就是美国的资本,那些大型风投机构将巨额的资金砸向中国这片创业热土,而中国的初创公司也随之层出不穷,独角兽企业数量在2018年左右达到了顶峰。

作为企业家,其实中美之间互相都很喜欢对方。美国企业家、投资家们在美国之外找到了另一个体量巨大的英雄用武之地,中国企业家们则从美国人那里学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学到了技术和思维方式。

中美之间这种良性的互补、竞争,其意义远超当年的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时期,双方比拼的是重工业、军工和基础科学,竞争的范畴只限于航天、航空、武器这些方面,这些产业对于促进大众经济的繁荣作用很小,甚至还是一种资源的消耗。

但到了中美竞争时期,双方竞争(合作)重点来到了民用制造业、互联网、新兴产业,都是能影响到全世界普通人生活的产业。

人们不需要再坐在电视机前,关注那些遥远而跟自己无关的大国竞争——中国人在享用美国技术落地中国后的消费电子产品,而美国人则在圣诞节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节庆用品。

到后来,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里面也开始有消费电子了,而美国出口中国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包含了农产品。

正是这时候,双方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竞争色彩越来越强烈,而合作氛围越来越紧张。

其中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越来越“看对方不顺眼”。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本文重点要说的还是中美一起扛着世界往前走这件事。

即便到了近几年竞争大于合作的时期,中美依然用各自喜欢、习惯的方式,引领全世界。

在人工智能方面,先是美国的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取得了重大突破,硬件方面也让英伟达们彻底爆发,“纳斯达克指数”几乎变成了“人工智能ETF基金”。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语言模型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DeepSeek的出现一度让英伟达暴跌近20%,由此可见美国巨头对于中国竞争力量深深的恐惧。

尽管后来事实还是证明,中国的大语言模型要逊一筹,DeepSeek也逐渐褪去了光环,但全世界有资格能跟美国掰掰手腕的,其实也就只有中国了。

能利用三十年时间成为美国的真正对手,这其实就已经相当不易——毕竟美国是已经崛起一百多年的超级霸主。

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英伟达产业链,其实都和中国有着极深的链接。其中都体现出来那个特征:美国擅长尖端技术的研发,而中国擅长落地和应用。

美国擅长把一个技术的探索到极致,中国擅长把一个技术的应用做到最接地气。

这跟两国的产业模式有关,也跟文化有关——中国文化一向都是极度实用主义的、向内看的,“没用的探索”是中国企业家不感兴趣的。

所以才有了马云和马斯克的著名对话:马云认为搞好地球上的事情已经够复杂了,何必想着什么太空;而马斯克认为人类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命运和文明路径,去创造不可能。

中美这两种价值观,就是以“二马”的巨大分歧所体现出来。

但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种价值观诞生了TikTok,解决了全世界人的娱乐问题;美国这种价值观则诞生了不断令人惊叹的科技产品。

无论好坏,这两种都是人类所需要的。

在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的影响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质。

美国喜欢传达的是价值观,比如尝试在阿富汗引导女孩子读书,学习现代的平等意识、科学意识,让阿富汗人理解个体价值和自由的意义。

而中国喜欢老老实实搞建设,在非洲、在中东,都埋头修路修桥,因为中国文化天然看重肉眼可见的现实,帮助当地人开动火车就是最大的文明,中国人对精神层面的东西没那么当回事。

到底谁更好?其实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会发现,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优解。

马斯克警告美国人,中国已经拥有巨量的工程师,而美国连开一次工程师大会的人都凑不齐。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的因素,但也有文化特质的影响。

美国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更容易诞生马斯克、黄仁勋这些科技大佬;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则更容易诞生大规模产业集群。

放眼全世界,现在还能大量制造中端芯片、储能产品、精密中端机电产品、物美价廉纺织品的,也就中国了;能不断精进研发、创造科技奇迹、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目前则只有美国。

这就是中美两国,一起扛着全世界往前冲的事实。

如果这种合作能规避意识形态的分歧,将是全世界的大福,21世纪可能会是人类文明真正爆发式繁荣的元年,两大国将把科技造福人类发挥到极致。

但现实很无奈,意识形态和互不信任的竞争占了上风,“师傅和学生”都已经剑拔弩张,生怕对方突然挥刺而来。

不过这倒也正常,因为两国对于“文明”的定义,本来就存在歧义。都尝试作为文明引领者的角色,却对定义存在根本认知上的不同,迟早是会有分歧的。

很难想象这种分歧将会以怎样的一种结果收场,但我希望,那个结局不再是一边输一边赢的零和游戏。

人类可能最终需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共赢”,尽管这是一个乌托邦,但我们还是保留想象的权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地球的舱门打开那一刻,航天员陈冬手里拎着的老鼠笼子瞬间成了全场焦点。这群小家伙跟着...
英国航天局出资研发“下一代卫星... 中新社伦敦11月21日电 (欧阳开宇 刘施岑)英国航天局21日宣布,将投入690万英镑(约6422万...
祝贺!2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张艳宁当选为中...
中美两国,扛着全世界往前冲 现在放眼全世界,真正能带动全世界发展的,其实就只有中美两个大国了。 尽管我们经常把这俩大国看作对手,...
科研人跨界创业 让创新不止于实...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在传统认知中,科研人办企业常被视为“小众试水”,甚至有观点认为“科学家难成企业...
五个大疆前员工攒了个3D打印公... 作者 | 铅笔道 阿欣 一场围绕 3D 打印的暗战,正悄悄在深圳湾打响。昔日的师徒,可能要站在了擂台...
河北馆陶:“共享模式”驱动轴承... 近日,在位于河北省馆陶经济开发区轴承园区,馆陶县昊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鸿轴承)生产车间内,...
黑龙江移动通过数字员工赋能公文... 近日,黑龙江移动打造的数字员工公文办理助手正式上线运行。该应用依托中国移动能力中台“磐匠”数字员工能...
“十四五”期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 发布会现场 11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
创新文化、工业遗产……2025... 11月21日,在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