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碧波万顷的渤海海面上,一艘无人测量船正按预定航线缓缓巡弋,实时回传着水深、流速等关键数据。在青岛华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监控室内,项目经理看着清晰的可视化图谱,松了口气——前期中标的央企海上光伏项目的测量工作终于接近尾声。数月前,这家拥有10多项专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100多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缺口险些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该公司负责人王军杰坦言,“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精准评估我们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
这一困境随着农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逐渐被打破。近期,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联合青岛市气象局、市委金融办等部门,将气象因子、气候条件、大气自净能力、灾害防御能力、气象指数保险和低碳措施等纳入授信评价模型,创新推出“琴岛·气象贷”产品,并在该市即墨区等地试点推广,为涉农经营主体开辟了一条融资新路径。
“长期以来,农业、海洋经济等气象高敏感领域的企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看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融资困难。”青岛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防灾减灾、低碳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却苦于无合适的金融产品支持。”
“琴岛·气象贷”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气象数据转化为企业的信用资产,巧妙地解决了涉农主体的融资难题,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90%以上的重大自然灾害、80%以上的经济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青岛市即墨区气象局气象台工程师宫晓明解释道,“我们对企业或农户的气候适应性、防灾措施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得出量化指标结果。金融机构借此可精准识别经营稳健、防灾能力较强的涉农经营主体。”以青岛华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农业银行青岛分行联合气象部门,依据其技术实力、行业资质和气象风险评估结果等,在10天内即完成120万元授信审批。获得资金支持后,该企业购置了无人测量船、高精度水位传感器、物联网数据传输终端等设备,顺利完成了中标工程的任务。
“琴岛·气象贷”产品的推出,是农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今年4月,农业银行青岛分行联合市气象局等部门和机构制定《青岛市气候友好型涉农经营主体评价规范(试行)》,为“气象×金融”奠定了制度基础。不久前,该行在即墨、城阳、黄岛、胶州、莱西、平度等区(市)进一步加大该产品的推广力度。截至目前,该行已为8家气候友好型涉农企业授信超过6000万元,覆盖海洋牧场、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
“‘气象贷’产品实现了‘气候数据—气候信用—气候风险定价’的转化,显著提升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许寅硕指出,“这种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金融机构提升了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优化了资产配置,涉农经营主体获得了发展资金,气象部门的数据价值得到释放,展现出在更多领域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白鹏 鲍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