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术圈又爆出了一桩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
江苏科技大学那位头戴“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光环的博士生导师郭伟,被官方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火速解聘。随着媒体深挖,这位“学术大神”的画皮被一层层揭开,呈现出的真相,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荒诞剧。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绕不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他到底是谁?他从哪里毕业?
在郭伟早期的宣传通稿里,他被塑造成一个光芒万丈的“天之骄子”: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高分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这个标签太吸引人了。“状元”、“学霸”、“首席科学家”,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精英叙事,足以让任何一所高校在引进他时多加上几分青睐。
然而,现实是冰冷而打脸的。陕西省政府的官方文献清楚记载,1994年的理科状元姓楚,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故事里,根本没有郭伟的名字。
那么,郭伟从哪里来?在他向江苏科技大学填写的官方申报材料中,他的教育背景变成了:1994年,毕业于江西省永丰中学。
从陕西状元到江西中学,这个跨越千里的身份穿越,如同一个拙劣的谎言。他老家的村民印证了后者,说他只是偶尔回村,在上海、杭州开公司,“从未听说他当了大学教授”。
一个最基本、最容易被核实的高中履历,竟然都存在如此巨大的、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那么,他后续那一连串耀眼的海外学历——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其含金量又该如何保证?
郭伟为自己编织的海外职业生涯,同样是一部“科幻小说”。
他自称2003年至2023年,辗转于日本、德国的顶尖研究所,是德国国家科学院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甚至独立指导了7届博士生和8届硕士生,手握四项总经费高达8650万元的德国国家基金。
这番描述,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内材料学领域的教授汗颜。
但事实呢?
这就像一个声称在故宫修了十几年文物的大师,故宫的员工名册上却从未有过他的名字。如此漏洞,只要一个越洋电话、一封查询邮件,就能轻易识破。
郭伟事件最令人愤怒和无力的一点,不在于骗子的骗术有多高明,而在于我们的制度防线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一个背负着法院“限高令”的“老赖”,一个公司因欠薪、欠贷而被多次执行的失信人,一个连高中毕业学校都前后矛盾的投机者,是如何通过江苏科技大学严格的背景调查和政治审查的?
高校在争抢“高层次人才”的竞赛中,是否只看到了他PPT上罗列的“170篇SCI论文”、“68项国际专利”、“外籍院士”等华丽头衔,就迫不及待地奉上“首席科学家”的桂冠和博士生导师的资格?
我们不禁要问:一些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否已经沦为了一场“头衔崇拜”的游戏?只要包装够华丽,哪怕内里是败絮,也能被当成珍宝请进门?
郭伟的倒下,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学术生态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今天,一个郭伟倒下了。但如果制度不补牢,反思不彻底,明天就可能出现张伟、李伟。他们依然可以靠着伪造的状元身份、注水的海外经历和买来的“野鸡院士”头衔,继续消耗着公众对学术的信任,浪费着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更是耽误了那些怀揣梦想、拜入门下的莘莘学子的青春!
我们不能总等到骗子现出原形后,才来一声惊叹。是时候建立更透明、更严谨、更负责任的人才审核体系了。在聘请一位“大师”之前,请先核实一下他的“小学学历”。
别再让我们的大学,成为骗子们最后的“学术镀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