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清洁领域受到“价格战”与“同质化”的双重倾轧的这些年,追觅科技则逆势加码研发,试图以高端破局。
只是,市场整体增长放缓,加上不断涌入的跨界巨头,也在逐步压缩了追觅科技的成长空间。
三年前,追觅创始人俞浩在曾表示,“追觅所在的是一个百亿级赛道,这场仗打完了,我会选一个万亿级竞争对手。”如今,随着智能清洁行业增长逐步见顶,追觅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汽车领域。
2025年8月,追觅科技一纸公告震动业界,宣布正式进军汽车制造,并直接将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切入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
同时,俞浩还野心勃勃地在内部发言称追觅汽车将“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
这样的野心,与张贴在追觅办公室和工厂各处的标语——“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呼应上了。
不止于造车,自2024年起,追觅便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跨界布局——咖啡品牌、潮玩品牌、茶饮品牌相继亮相;2025年,追觅更宣布从一家清洁家电企业转型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不断拓宽业务的疆域,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只是,从地面清洁到浩瀚星空,虽然追觅有着走向“超一流”的野心,可当业务的边界被无限拓宽,追觅也面临着组织、人才与战略聚焦的不小考验。
一、天花板后,跨界出征
自2022年起,智能清洁行业便掀起“价格战-低研发-更低价”的恶性循环。
在此背景下,追觅开始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以技术驱动破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向高端迭代。2024年,追觅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聚焦高端的策略似乎也初见成效。2025年,在价格战贯穿全程的双十一洗地机战场上,追觅的洗地机在3000元以上价位段的市场占有率突破51%,拿下高端价位段的TOP1;同时,追觅旗舰新品T60 Ultra持续霸榜天猫3000+价位段热销榜及超级必买榜。
不过,刷新销售纪录的同时,追觅也面临着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压力。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国内清洁电器市场市场规模分别为313亿元、329亿元,增速已显著回落。全球市场亦呈现相似趋势,Euromonitor研报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电器零售额282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38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仅5%,行业整体增长空间逐渐收窄。
并且,智能清洁行业正进入“技术普及”阶段。LDS激光导航、AI避障等技术逐渐成为行业标配,产品同质化加剧,进一步激化了行业价格竞争。数据显示,2023年洗地机产品均价约为2500元,同比降价近500元。
受此基础环境影响,追觅的高端化战略也不可避免的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追觅的线上零售额份额下滑至7.5%,同比大幅下降45.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的、格力、大疆等财力雄厚且技术积淀深厚的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清洁电器领域,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留给追觅的增长窗口逐渐收窄。
三年前,追觅创始人俞浩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追觅所在的是一个百亿级赛道,这场仗打完了,我会选一个万亿级竞争对手。”如今,随着智能清洁行业增长逐步见顶,追觅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汽车领域。
2025年8月,追觅科技一纸公告震动业界,宣布正式进军汽车制造,并直接将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切入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
同时,俞浩还野心勃勃地在内部发言称追觅汽车将“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
这样的野心,与张贴在追觅办公室和工厂各处的标语——“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也一脉相承。
只不过,跨界造车的道路上,追觅始终绕不过一个核心命题——造车的钱从哪来?
二、造车新兵
打造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平台,往往需要数百亿资金的持续投入。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直言,没有400亿可能干不了汽车业务。
目前,追觅最新估值仅205亿元,融资总额约为37亿元,公司资金储备对转型造车而言几乎谈不上什么优势,并且,追觅的资金储备行业巨头面前更显薄弱。
数据显示,小米为造车准备了首期100亿元和未来10年100亿美元的投资;2024年,比亚迪研发支出高达531.9亿元,蔚来与理想也分别投入130.4亿元与110.7亿元。
面对资金质疑,俞浩曾在朋友圈回应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不过,2025年5月,有网友则爆料称,“追觅目前现金流问题挺大,从3月起就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了”。
为缓解资金压力,有报道称追觅曾通过制造样车以争取投资。并且,值得关注的是,报道指出,这些样车基于现有车型改造而来,包括基于理想L9改造的“宾利”与“库里南”,以及基于小米SU7改造的“布加迪”与“法拉利”。
2025年9月12日,追觅汽车宣布完成首轮融资,具体金额未透露。
在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战略上,追觅选择进入小众的超豪华赛道,或许意在避开蔚来、理想等企业竞争激烈的30-50万元主流价格带。
不过,豪华赛道造车由高打低,几乎没有一家新兴品牌走通。
一方面,超豪华汽车市场长期被布加迪、法拉利、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这些品牌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沉淀。追觅科技作为跨界新兵,当下,在汽车领域的品牌认知基础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超豪华汽车市场也正逐渐萎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零售价格超过101.7万元的超豪华车销量为3.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49%,留给追觅的窗口正进一步收窄。
为提升品牌认可度,追觅计划在德国生产汽车,试图借“德国制造”为其镀金。
除了品牌认知挑战以外,追觅在技术层面同样有着不小挑战。追觅的造车逻辑基于“技术迁移”,即希望将其高速电机、传感器、AI算法等技术,与电动车形成协同。
只不过,类似这种技术迁移的可行性,行业内一直有争论。有观点曾指出,以电机为例,家电电机的设计寿命通常为5—10年,而车规级电机的设计寿命则高达15年以上,且必须在极端温差、振动、湿度等复杂工况下保持稳定可靠,从家电级技术到汽车级标准的跨越并非易事。
当前,智能电动车已形成“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大核心技术壁垒,其中任何一个模块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追觅在这些关键领域的积累,或许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经营策略上,追觅提出了“左右手模型”策略:“左手”表示ODM代工业务,“右手”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俞浩希望能用“左手”养“右手”,为自研造车提供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已明确停止发放新的造车资质,追觅如何跨过这道门槛、2027年追觅又能否如期推出首款超豪华电动车都值得期待。
回顾行业,跨界造车案例不乏挑战。戴森、苹果等知名企业最终放弃造车计划,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打造的极石汽车,推出两年多时间,仅累计交付1.4万辆。
此时,一个扫地机器人巨头跨界造车的剧本,最终是为资本市场讲述的一个新故事,还是真正看到了技术复利的远方,回答一切的还是时间。
三、俞浩的生态赌局
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自2024年起,追觅便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跨界布局——咖啡品牌、潮玩品牌、茶饮品牌相继亮相。
2025年,追觅更宣布从一家清洁家电企业转型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
2025年3月的一场新品发布会上,追觅宣布正式进入全品类高端智能家电市场,并在南京开设了首家全品类家电旗舰店。到了8月,公司正式宣布进军汽车行业,9月,追觅又宣布推出首款高端旗舰手机——Dreame Space。
彼时,追觅创始人俞浩更是放出豪言,称未来手机市场将由追觅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几乎同时,追觅官宣成立天文业务单元(BU),“进军”太空,构建 “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从扫地机器人到航空航天,追觅的跨界步伐之大、领域之杂,令人咋舌。截至目前,追觅的业务版图已覆盖20多个细分领域。
追觅科技的激进扩张战略,与创始人俞浩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
这位198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创业者,2005年凭借物理奥赛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大学期间,俞浩成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及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并创办了清华极客空间“天空工场”。
深厚的技术背景,塑造了俞浩对尖端科技的执念。俞浩曾将企业划分为四个层级:三流企业做别人做过的事且成本低;二流企业有少量创新但成功率不高;一流企业少犯错且能做成事;超一流公司如特斯拉和苹果。而他的目标,就是“让追觅逐渐从四流慢慢到超一流”。
俞浩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带到了追觅的企业文化里。
据报道,公司内部加班文化盛行,部分员工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有高管曾批评员工“早上9点后才到公司,晚上不到20点就下班”,提倡员工晚饭后继续工作。在部分BU,HRBP每月会统计并公示员工工时,甚至出现因“日均工时不足10小时”而被点名的情况。
这种高度内卷的企业氛围在职场社交平台持续引发热议,不少求职者将其列为“避雷选项”。
另外,追觅科技内部也经历着核心人才变动的状况。过去不到三年时间里,追觅科技至少有三名核心管理层人员离职创业,且方向都与追觅业务高度重合。
2022年,追觅联合创始人、常务副总裁王生乐离职,创办星迈创新机器人公司。2024年,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离职,创办鹿明机器人公司。同年,公司前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创办消费级机器人乐享科技。
这种核心高管带枪反戈的现象,被分析人士解读为对追觅战略转向的一种无声抗议。
为填补人才缺口,追觅也因激进“挖角”陷入过一些争议。
例如,九号公司CEO王野公开控诉某同行企业长期实施“断指计划”,“以数倍薪资挖走科沃斯、石头科技、九号等公司的核心员工,三个月内窃取技术机密后将其辞退”。尽管未直接点名,但舆论的矛头多次指向正处于扩张期的追觅。
从地面清洁到浩瀚星空,俞浩带领下的追觅正在走一条少有企业敢尝试的全生态之路。在俞浩的规划中,追觅不应该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而是一家像小米一样的平台型生态企业。
不过,当业务的边界被无限拓宽,追觅也必须处理好组织、人才与战略失焦引发的种种命题。并且,在追觅持续密集的跨界过程中,相较于宏大如口号般的颠覆传统的超前布局,或者不可避免的资源分散,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拓张与业绩兑现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耐力与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