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企业“长出”更多院士
创始人
2025-11-24 12:20:26
0

当人才体制壁垒的进一步打破,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一线成为科技创新主阵地,未来必将有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人才走向台前、站到“C位”。

盼企业“长出”更多院士

■ 本报评论员 王彬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共144人当选。其中央企22人当选2025年两院院士,而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尤受关注,他们分别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廉玉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凯。此前亦有多位民营企业专家当选两院院士,观察人士认为,未来将有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专家进入院士行列,推动中国院士队伍结构优化,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此次评选至少释放了三重信号:

一是院士评选机制日益注重“实战能力”与“产业贡献”,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革进一步深入。此次评选就明确强调,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此次当选院士的三位专家深耕领域都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瞄准技术瓶颈持续攻坚,最终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物。不论出身、年龄与资历,唯才是举、能者居之,谁行谁上正是院士制度应有的价值导向。

二是无论是今年上半年在院士增选工作中明确“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还是如今“民企院士”再添三员大将,都体现了国家对民企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认可和鼓励,彰显中国一以贯之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更直接和更明显的积极信号。

三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爆发期,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既是科技人才的孵化沃土,更是其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院士称号不仅代表着个人学术成就,更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迁紧密相连。民企科技人才当选院士数量的持续增加,这其实也是我国创新评价体系正进一步转向市场导向、向产业需求倾斜的现实缩影,既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层面主动作为的结果。“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写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浙江也明确,要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当企业能“长出”更多院士,无疑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作贡献。

我们相信,当人才体制壁垒的进一步打破,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一线成为科技创新主阵地,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未来必将有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人才走向台前、站到“C位”。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在表达对中国创新体系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江苏“院士天团”扩容,一起来看...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江苏新增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苏两...
古尔曼称iOS 27不会盲目堆...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1月24日消息,彭博社资深记者马克・古尔曼日前通过 “Power On” 时...
原创 买... 前几天陪发小去提电车,销售对着配置表吹得天花乱坠,一会儿说三元锂跑得远,一会儿又说磷酸铁锂安全,末了...
盼企业“长出”更多院士 当人才体制壁垒的进一步打破,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一线成为科技创新主阵地,未来必将有更多来自企...
面向语义缺失的骨签释文分类算法 摘要: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骨签为西汉历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料,受长期埋藏和人为开采影响...
卫星物联网业务启动商用试验 产... 本报记者 丁蓉 在11月22日开幕的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宣布,我国...
长安汽车:预计明年一季度发布首... 长安汽车11月23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谈到公司在机器人业务领域的规划。 长安汽车表示,机器人...
成都量子互联示范网取得突破 记者23日获悉,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APC全球光纤光缆大会上,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
这些大力士,四肢发达头脑聪明 本报讯 (记者 孟琳 通讯员 钟旗威 胡佳) 日前,在湖州吴兴高新区的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园区内,百...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具身智能...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2日讯(记者 马常艳)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要来了吗?智源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