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院士天团”扩容,一起来看八位新科院士“速写”
创始人
2025-11-24 12:40:44
0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江苏新增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苏两院院士达到122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三。以下为新科院士“速写”: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茂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给地球生命写“远古家谱”,为人类认知自然、认知生命贡献更多力量

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朱茂炎正在处理邮件和工作。“每天上午看文献、处理邮件本是固定流程,今天到办公室后一直在处理工作邮件、回复消息、安排手头事务,并没有专门抽时间庆祝。”这位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笑着说,自己是通过同事和同学群里的消息,才得知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的。

谈及当选感受,朱茂炎坦言:“那么多优秀的同行竞争,最后能当选,真的挺幸运,也非常高兴。”即便当选院士,朱茂炎的科研节奏并未放缓,“最近一直在推进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相关工作,这个课题的研究从来没断过”。他介绍,目前手头还在推进地球系统专项的技术系统相关项目,“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停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复杂生命早期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学以及地球-生命系统演化”这些研究方向显得格外专业。朱茂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我们的研究就像是给地球生命写‘远古家谱’,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从生命起源到如今的演化轨迹。”他进一步说明,生命起源大约在38亿年前,目前团队研究重点是从38亿年前追踪到5亿多年前,探究地球生命如何从最简单的形态一步步变得复杂多样,以及这个过程中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像看一部跨越数十亿年的生命纪录片,记录着生命从‘简单模式’升级到‘复杂模式’的全过程。”

这项看似遥远的基础研究,实则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紧密相关。朱茂炎表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回答人类最根本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深耕者,朱茂炎认为,前沿基础科学不应以“有没有直接应用价值”来衡量。“我们做的是纯基础研究,它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需求。”他解释,基础研究的价值核心是改变人类的认知,回答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为什么”。“比如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生命?人类是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他强调,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基础认知,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舞台上,朱茂炎团队的研究也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同行是同步的,而在某些方向上,我们处于领先水平。”

谈及未来规划,朱茂炎语气坚定:“科研的路上没有止境,我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做下去,推进后续各项研究工作。”这位深耕生命演化研究数十年的学者,将带着对科学的敬畏与执着,继续探寻地球生命的远古密码,为人类认知自然、认知生命贡献更多力量。

洪伟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毫米波基础理论、芯片与系统、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作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东南大学教授洪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伟,1962年10月生。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IEEE Fellow。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2021)等。

洪伟在毫米波基础理论、芯片与系统、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发展了“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新领域,突破毫米波多通道大带宽测量系列关键技术,率先在国内发展了覆盖至800GHz的系列硅基芯片,实现了关键毫米波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应用。

在中国科学、Engineering、IEEE期刊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80余篇,出版专著2部;谷歌引用37000余次,H因子95,在英、意、波、日、新、韩、中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大会/主旨报告28次。

承担完成国家“973”、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群体、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某型号装备、5G毫米波基站AAU、毫米波卫通设备、北斗卫星导航测试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1,2016)、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1,2023)、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排3,1991)、省部一等奖3项(均排1)、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IEEE国际标准杰出贡献奖等。

施毅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半导体表界面物性调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系统性开创贡献

中国科学院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施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毅于1989年在“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程开甲先生为国铸盾、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强调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施毅的学术道路。

这种精神传承体现在他工作的点滴之中。施毅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他认为这里的功能就是方便与学生交流讨论。“为他人争待遇,自己不能特殊,我的导师程开甲院士为我们后辈作出了示范。”这种朴素而务实的作风,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延续。

留校后,施毅教授长期扎根于微电子领域,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承担了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他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半导体纳米科技,特别是在半导体表界面物性调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了系统性的开创贡献。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并发表了包括3篇《Nature》正刊、30余篇《Nature》《Science》子刊在内的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

上世纪90年代初,施毅教授便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进行访问与合作研究。他深感开阔眼界的重要性,始终不遗余力地为青年人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青年师生赴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与创新文化,期望他们学成归国后为国家做出更大成绩。

尽管科研成就斐然,施毅教授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自1989年担任辅导员起,他对学生工作的热情从未减退。年满60周岁之际,他欣然接受了新任务——担任新成立的健雄书院院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主动适应‘00后’学生的新变化。”施毅教授笑道,“我希望学生们能勇于追求卓越,走在阳光那一面。”

周志华

南京大学副校长,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是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也勇闯“无人区”

中国科学院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南京大学副校长、计算机/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志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3年出生的周志华,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南京大学就读。他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纯属偶然,当时人工智能还是冷门专业,周志华坐住了“冷板凳”,在这条路上潜心钻研了数十年。他坚信机器学习将是人工智能乃至计算机科学的未来,还利用机会推广介绍、在论坛上解释和回答问题,激励年轻学子加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近10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发展非常快,在一些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能看到许多中国学者身影。”周志华说,这样的变化,不仅因为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

在人工智能核心的机器学习理论、模型与算法研究领域,周志华作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他是国际人工智能大会40年来首位来自欧美之外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多次受邀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做主旨报告。2023年,周志华当选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是1969年以来首位担任该职位的中国学者,为提升我国学界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科学研究攻坚克难,周志华在人才培养上也勇闯“无人区”。2018年,南京大学率先成立C9高校中第一个人工智能学院,周志华担任了人工智能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主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

“和计算机专业相比,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对数学要求更高、专业课程更全,但因为总学时是固定的,就必须减去一些课程。怎么做加法、怎么做减法,需要深入思考。”周志华说,完成了一轮本科生培养后,学院已将新一版培养体系出版分享,希望跟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我国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在南京大学,周志华为大一新生讲授“人工智能导引”课程,并带领计算机系与人工智能学院多位教师开设全校通识课《科学之光——走近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选课学生爆满。他撰写的《机器学习》成为该领域世界知名、使用广泛的中文教科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被海内外500多所院校采用。

陈延峰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材料物理与声学超材料的研究,解决了低频噪声治理中的材料笨重等难题

陈延峰,男,1963年6月出生于云南宣威,籍贯四川开江。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

陈延峰自1980年起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专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到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访问研究。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编委DAE。

陈延峰长期从事材料物理与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在物理基础、技术创新、重大工程应用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发展了声学超材料能带理论、创制出声拓扑绝缘体并建立了声拓扑绝缘体能带理论;研制出低频宽带、平薄轻质的吸声降噪超材料,解决了低频噪声治理中面临的材料笨重、频带窄等难题,被应用于国家电网、煤层气发电站的降噪工程,并通过了超高速动车组、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的应用验证。

截至2025年11月,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1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5)、Nature Physics(3)、Nature Materials(2)、Science(1)、Nature Reviews Physics(1)、Nature Communications(12)、National Science Review(2)。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件、美国专利2件。牵头制定声学超材料团体标准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2012—2013)。

陈延峰曾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截至2025年11月,已培养博士生40名,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和提名1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

方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际防护结构学会执委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方秦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方秦是我国防护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方秦是国际防护结构学会执委,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持编制国军标和行业标准5部,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连续入选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榜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振琪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致力于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将荒芜变为沃土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这位被誉为“大地医生”的学者,三十余年来致力于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将荒芜变为沃土,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

1984年,胡振琪进入中国矿业大学测量物探系攻读矿山测量专业硕士。1989年,26岁的胡振琪被国家派往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土地复垦方面的联合培养。“我那时是土地复垦专业的门外汉,但是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我有责任学好它。”1991年,他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土地复垦学博士,面对导师挽留和美方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回国后的胡振琪,见证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从无到有、从冷门到热点、从粗犷到精细的完整发展历程。

我国80%以上煤炭产自井工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塌陷损毁。要煤炭还是要粮食?我国国情必须“鱼与熊掌兼得”。胡振琪揭示了井工开采对地表生态的损伤机理,首创采煤塌陷区边采边复和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攻克自燃煤矸石山阻燃型生态修复技术,创立以“土层生态位”和“土壤关键层”为核心的土壤重构理论。

2005年,胡振琪在国内首次提出“矿粮复合区”概念,创造性地将黄河泥沙作为充填材料。面对初期农作物产量不达标的困境,他深入研究,提出“土层生态位”和“土壤关键层”概念,形成仿自然土壤剖面重构原理与方法。这种“五花肉式”多层土壤结构使复垦农田1-3年产量达到正常水平,耕地生产力提高15%以上。2009年,他获得美国采矿与复垦学会(ASMR)土地复垦科技贡献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2018年,又斩获该学会每年全球仅评选一人的生态修复先锋奖。

“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攻克一个问题,总会有新的问题等着去解决。”胡振琪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针对煤矸石山治理课题,胡振琪团队在仅有1.7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攻克了酸性矸石自燃这一难题。他们创新性地研发热红外与测绘技术相耦合的表层燃烧情况定位技术及基于表面温度反演深部着火点位置模型,还提出表面喷浆与深部注浆相结合的安全灭火方法、生物化学抑制氧化和物理覆盖碾压相结合的抑氧隔氧防火技术以及植被恢复技术等。这一成果使治理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降低50%以上,达到国家有关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该项目最终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3年,胡振琪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始终认为:“工科的创新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就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面对我国每年新增的百万亩采煤塌陷地,胡振琪始终坚持其“边开采边复垦”的创新理念,认为必须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在塌之前就要治理”的源头和过程控制。

胡振琪发明了“星-空-地-井”感知技术精准获取信息,攻克了动态施工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在采矿的同时就开展修复。与稳沉后再治理相比,该技术能多恢复耕地15%至40%,实现了真正的“避水保土”和“煤粮兼得”,被国际权威同行誉为“一种世界领先技术”。

“土地复垦,这是一个需要一代代人坚持的事业。”作为先行者,胡振琪始终致力于将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一群人的奋斗。他治学严谨,反复强调“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他要求学生必须脚踏实地,亲赴矿区现场,把学问做在田野间。尽管因常年奔波患有严重的腰椎疾病,他依然坚持走遍每一处矿区和矸石山,亲自采样,采集第一手数据。生活中,他却又亲切和蔼,是学生们眼中“刀子嘴、豆腐心”的师长。

三十余年来,胡振琪培育了一支扎实肯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他们活跃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为我国的绿水青山事业贡献力量。胡振琪还创立了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编中国科协立项的首部《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报告》,推进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事业创建创新和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振琪曾说:“既然选择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这一行,就要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寂寞。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任何个人的名利终将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存天地之间的只有那肥沃的土地和锦绣的山河。”

如今,这位新晋院士依然奔波在祖国大地上,继续着他的“大地医生”使命,用科技创新守护着我们的绿水青山。

郑玉平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打造电网安全运行“贴身保镖”,打破国外垄断并推动我国继电保护技术“领跑”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73位院士,有6位来自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工程院新增71位院士,有2位来自江苏高校和科研机构。

其中,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郑玉平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力系统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工业系统之一,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目前,我国已构建以“三道防线”为基础、适应我国国情的电网风险防御技术及装备体系,郑玉平就是这一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者。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在郑玉平眼中,继电保护设备就是电网的“贴身保镖”。从业40多年来,针对我国电网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郑玉平先后主持三代“贴身保镖”装置研制,不仅彻底打破国外垄断,而且推动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引领世界发展。相关技术产品应用于国内外成千上万个变电站,为国家创造产值数百亿元。

打破垄断,选择最难的赛道去拼去闯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网架十分薄弱,年均发生电网稳定性破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14次。

据郑玉平回忆,“当时我国电力系统保护领域的高端设备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的进口。1970年至1990年,在我国发生的电网稳定性破坏事故中,由继电保护设备缺陷导致的事故占到一半以上。”

“我们所有人的目标,就是赶快打破这个现状。”刚从大学毕业,年仅18岁的郑玉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难度最强、要求最高、责任最大的电力系统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86年,参加工作不久,郑玉平就敏锐地发现了试验装置对于先进保护装置研发的基础性作用。从支撑科研开展的试验装置出发,展现了郑玉平过人的科研天赋。在毫无资料借鉴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从零摸索,研发成功RT-1型继电保护试验装置、Help-90自动调试仪,为后续微机保护的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试验装置的成功研发让郑玉平初露锋芒。90年代初期,研发环境艰苦,经费严重缺乏,一台电脑像宝贝一样被大家轮流使用。郑玉平和团队成员攻坚克难,一点一点去解决每一个问题,成百上千次反复试验、验证和分析。1991年,成功研发ISA-1型中低压变电站成套微机保护。安庆石化总厂、兰州连城铝厂、南海供电局……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电网需求,工程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1993年3月,产品在南京通过国家部委鉴定,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其后一年,产品很快投入批量生产,并应用于全国50多个变电站。

在郑玉平眼里,中低压技术只是小试牛刀,他很快将工作重心投入到超高压保护技术的开发中。经历反复研究、生产、调试与检验,LFP-900系列超高压微机型成套保护装置相继问世。该系列设备动作快速性和综合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但是,习惯了国外产品的用户对国产设备持怀疑态度,在产品推广初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郑玉平和团队成员一次次耐心地向用户做细致解释,并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比对实验。最终,国产设备以其显著超越国外同类设备的性能证明了自己的先进性,逐渐被用户接受。

“还记得1997年,我们去四川推广自主研发的继电保护设备时,那里的500千伏电网工程刚开始建设。该工程配置了三套保护,一套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国产主保护,一套是国外的主保护,还有一套自己研制的国产保护作为后备保护。”郑玉平非常感慨,“后来,由于我们自主研制的保护设备运行稳定、性能好,原作为后备保护的国产设备被提升为主保护,而国外的保护设备则退出运行”。

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对其优越性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产继电保护设备开始在我国电网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可靠支撑了二滩水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三峡输变电工程等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逐渐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我国超高压线路保护市场的垄断。经实践检验,保护正确动作率由原来的80%大幅提升至99%以上,为国家减少了数十亿的损失。“就这样,我们的产品逐渐替代进口成为我国电网保护的‘标配’,我国也再未发生过类似欧美的全国性大停电事故。”至此,我国的电力系统保护水平由跟随者变成了世界的领跑者。

“郑玉平非常专注,一门心思搞继电保护,能够沉得下心去,不受外界干扰,这是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要的品质。”老同事们如此评价郑玉平。超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成功研发,极大激发了郑玉平的创新动力,很快他又将目标定在了发电机、变压器、电抗器等重要设备的保护研究。

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郑玉平首创异步法协同变化量差动技术、主保护后备保护一体化设计、双重化配置等关键技术方案,主持研制成功发电机、变压器、母线、电抗器等成套保护装置。相关技术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替代进口、成为国家标准,保护正确动作率总体水平由63%跃升至94%,并出口巴西、土耳其、印度等21个国家,成为国际同类产品主流技术路线。

引领世界,面向实际需求勇攀新高峰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逐步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交直流混联的特大型复杂电网。电网故障全局化特征凸显,对传统保护技术形成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按照电网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去研究探索,破解难题。”郑玉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郑玉平带领团队成员,经过数年持续攻关,成功攻克了交直流混联电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继电保护关键理论技术难题,创立了适应复杂电网故障暂态特性演化的差动保护技术体系,主持研制了系列差动保护装置,推动我国电网完成以差动保护为主保护的升级换代,实现了继电保护技术的中国引领。由该项技术成果,郑玉平成功获得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目前,差动保护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220千伏至1000千伏各电压等级电网,涵盖新一代调相机组工程、海上风电工程以及川藏联网等重要工程。无法满足我国复杂电网要求的进口保护装置被批量替换,产品出口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芯片“卡脖子”困境凸显。在产品层打破国外垄断的基础上,还必须在核心元器件和操作系统层面摆脱国外长期限制。为了把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郑玉平又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相继攻克了自主可控安全操作系统研制与适配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自主可控核心二次设备共性平台和全电压等级、全系列保护、监控及稳控装备。全国产化先进保护系列产品先后在20余省市电网控制保护、自动化、新能源等多个电网关键场景进行验证并开始规模化推广,成果入选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科研先行,汇聚更多科技创新的力量。”扛起新型电力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责任,力争取得更多引领性、战略性、支撑性重大成果,是郑玉平和团队坚守的使命担当。

郑玉平介绍:“与现有的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控制特性和故障特性会发生很大变化,颠覆了传统基于同步机特性的继电保护理论基础,决定了继电保护体系架构、保护原理也要有很大不同。”新型电力系统源侧新能源快速发展,网侧特高压、交直流远距离输电规模持续扩大,电力电子设备占比逐渐升高,荷侧新型负荷爆发式增长,新型电力系统正发展为具有复杂运行特性的巨系统,呈现强不确定性、弱抗扰性的特征,电网运行控制和风险防御能力提升重要性凸显。

面对电网发展迫切需求,郑玉平再次揭榜挂帅,聚焦大电网保护控制技术难题,承担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常规电源支撑的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基地稳定运行及直流送出关键技术”等多项重大攻关专项,开展不依赖电源特性的继电保护、广域协调自适应紧急控制和参数在线优化的就地紧急控制等技术攻关和关键设备研制工作,旨在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2023年6月17日0时30分,郑玉平团队研制的两套“全新升级”的主变继电保护装置在500千伏骥能变电站正式投入试运行,首次实现了新型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在江苏挂网。该变电站是江苏省首座海上风电升压送出专用站,每年为南通地区提供17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全新升级”的变压器保护装置提高了电力电子谐波背景下保护设备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实现现有变压器保护的性能提升。同时该装置对不依赖电源特性的保护新原理进行了有效探索,为未来保护原理和技术革新积累了丰富经验。

“能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工程实际应用,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电网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况,结合实际开展科研永无止境。”谈及为什么能够坚持40多年一心扑在继电保护技术上,郑玉平这么说。

躬身垂范,打造充满韧劲的科研团队

“以往做学问、搞研究得自己找资源、想办法,现在举全公司之力,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给科研人员稳定的支持,让真正了解情况的专家自主选择研究领域、决定技术路线、安排研究进度和时间节点计划。”郑玉平表示,南瑞集团已建立了科研骨干长期股权激励机制,这项机制就像是大家吃下了“定心丸”,能让大家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如何让带领的团队活力迸发,信心满满地投入新的科研征程?郑玉平深知,科研队伍建设贵在可持续。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始终亲力亲为教导学生。不论是实验研究还是课题攻关,他都以身示范,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为我国电力保护控制装备产业持续发展输送人才。团队成员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集中交流。每次交流时,他都会把舞台让给年轻人,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从不大包大揽,善于营造自由讨论氛围,启发大家思考,培养发挥年轻人的主动性。”郑玉平团队核心成员潘书燕说。

“他是一个工作非常严谨的人,技术上出现的任何小小的细节问题都不会放过。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有能力和信心去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南瑞集团所属南瑞研究院研发质控中心副主任曹团结谈起郑玉平,便打开了话匣子,“他的创新思维超出一般人的线性思维,我经常会发现郑老师有一些超前思维、逆向思维体现,比如传统继电保护主要是等到故障之后被动的反应这种故障的状态,然而他却提出在故障之前做出预判,一下子就把思路打开了。”

郑玉平认为,人才强企专项行动、股权激励实施等等都在持续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一线科研人员到科研工作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郑玉平深知科技自主创新离不开超前布局的胆识、科研团队的建设,更离不开科研人员不达目标不放弃的拼劲、韧劲。他常常告诉团队成员:“人的一生很短暂,不可能样样精通。我们只要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的研究,终归会有所收获。”

“团队建设要固本,更要塑魂。”在郑玉平看来,结构科学、分工合理、团结协作、高效精干的科研团队是科技攻关的基础,只有不断探索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人性化管理之路,努力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让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在电力系统保护控制领域打造中国电力系统坚强防线,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科研永无止境,郑玉平团队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电网发展的规律,去研究探索、破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到南瑞考察时强调,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亲切的勉励直切科研工作关键,时代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不仅要跑好这一棒,还要传好这一棒。”郑玉平说。

来源:交汇点新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春华章丨新质生产力在科创沃土... 央广网天津11月22日消息(记者周思杨 实习记者王婧瑜)走进天开津南园,在这条京津冀科创走廊的核心地...
江苏“院士天团”扩容,一起来看...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江苏新增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苏两...
古尔曼称iOS 27不会盲目堆...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1月24日消息,彭博社资深记者马克・古尔曼日前通过 “Power On” 时...
原创 买... 前几天陪发小去提电车,销售对着配置表吹得天花乱坠,一会儿说三元锂跑得远,一会儿又说磷酸铁锂安全,末了...
盼企业“长出”更多院士 当人才体制壁垒的进一步打破,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一线成为科技创新主阵地,未来必将有更多来自企...
面向语义缺失的骨签释文分类算法 摘要: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骨签为西汉历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料,受长期埋藏和人为开采影响...
卫星物联网业务启动商用试验 产... 本报记者 丁蓉 在11月22日开幕的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宣布,我国...
长安汽车:预计明年一季度发布首... 长安汽车11月23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谈到公司在机器人业务领域的规划。 长安汽车表示,机器人...
成都量子互联示范网取得突破 记者23日获悉,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APC全球光纤光缆大会上,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
这些大力士,四肢发达头脑聪明 本报讯 (记者 孟琳 通讯员 钟旗威 胡佳) 日前,在湖州吴兴高新区的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园区内,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