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新研究,来自我国海南大学的科学家,在“可燃冰”利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地球上的深海沉积物或永久冻土层中,存在着一种看上去很像冰的物质,由于它们可以被火点燃,因此就被人们称为“可燃冰”,实际上,它们的主体其实就是一种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中,大量的甲烷被困在由水分子构成的晶体结构中所形成的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在地球上的储量很大,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全球“可燃冰”所蕴含的碳资源,大概是地球上所有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多。
对于我们人类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能源宝库,但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利用,为什么呢?
原因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把“可燃冰”从深海里开采上来之后,它们就离开了能使其稳定存在的高压低温环境,于是其中的甲烷很快就会以气体的形式大量的释放出来,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泄露,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甲烷气体储存和运输,也一直是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从“可燃冰”里释放出来的甲烷气体,转化成一种容易储存和运输的燃料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有一种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利用氧气作为氧化剂,通过化学反应将甲烷(CH4)转化为甲醇(CH3OH),而甲醇在常温常压下是稳定的液体,运输起来方便又安全,它们不但是优质的燃料,而且也是生产各种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然而想要把这种方法变成现实,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那就是甲烷的碳-氢键能高达434千焦/摩尔,非常稳定,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数百摄氏度的高温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甲醇。
而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甲醇很容易继续和氧气反应,进而被过度氧化为二氧化碳,如此一来,所谓的转化就相当于转化了个寂寞,还会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实际上,此次研究正是在这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已经发现,在甲烷到甲醇的转化中,钯(Pd)是一种可用的催化剂,科学家也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将钯和其他金属做成合金,或者将其负载在各种材料上,但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此次研究也是使用了钯作为催化剂,但与过去研究不同的是,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催化剂的“晶面”上。
简单来讲,钯原子在纳米尺度下,会形成多种晶体结构,不同的晶体结构暴露出的表面也不一样,这个表面就是所谓的晶面,由于催化反应其实是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因此不同的晶面,其催化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根据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从原子层面精准地调控催化剂的晶面,来“定制”并测试它们的催化效果,最终成功合成出一种效果极佳的纳米钯催化剂。
根据介绍,这是一种钯{111}晶面占主导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在70℃、3兆帕的温和反应条件下,其催化甲烷生成甲醇的效率,达到了每克催化剂每小时201.8毫摩尔,而这样的效率大约是传统钯{100}晶面的3倍,可谓是一骑绝尘。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选择性达到了99.7%,也就是说,在所有参与反应的甲烷中,有99.7%都会乖乖地变成了我们想要的甲醇。
除此之外,该催化剂对目标产物(也就是甲醇)还具有一种被称为“快速释放”的特性,甲醇分子一旦生成,催化平台就会迅速将其排出反应界面,从而几乎完美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过度氧化问题。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好消息,此次研究可以说是在“可燃冰”利用领域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在不远的未来,“可燃冰”的开采可能就是在开采现场直接利用这种高效催化剂,将其蕴含的甲烷转化为液态的甲醇,从而安全高效地实现对“可燃冰”的大规模利用。
参考资料:Deng, P., Xu, Y., Wu, D. et al. Pd nanocatalysts engineering for direct oxidation methane-to-methanol with 99.7% selectivity. Nat Commun 16, 7710 (2025),doi.org/10.1038/s41467-025-63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