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电量跌破50%,那份莫名的心慌成了当代都市人的共同体验。而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恰似“赛博续命丹”,插上数据线的瞬间,安全感便油然而生。可谁曾想,这小小的“救命稻草”竟成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别有用心之人的窃密工具,最近国家安全部通报了有关情况,我们不得高度警惕共享充电宝背后的泄密暗门。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共享充电宝凭借其便捷性迅速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其生产制造、销售、投放等多个环节难以严密把关的特点,给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他们通过硬件改造,在共享充电宝内部加装微型计算机芯片等恶意硬件,让其在充电时悄悄建立数据通道,窃取用户智能终端里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社交账号乃至支付信息等重要数据,且有公开资料显示,被改造的充电宝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关键数据的窃取,其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用户手机电量告急时的焦虑心理,设下权限陷阱。在共享充电宝使用过程中设置“是否信任此设备”或“是否允许USB调试”等诱导性提示,诱使用户点击“信任”或“允许”,让用户亲手为其打开智能终端系统的“大门”,从而绕过安全限制,获得对用户智能终端的控制能力,实施深层次的窃密和破坏活动,比如利用用户智能终端开展窃听窃视等,简直防不胜防。
软件植入也是他们常用的手段。在共享充电宝中预先植入间谍软件、木马病毒或后门程序,一旦用户连接“毒充电宝”,这些恶意代码便会像“电子寄生虫”般悄然潜入智能终端系统。即便充电结束断开连接,恶意程序仍能在手机后台持续运行,将用户的手机变成全天候的“监视器”,时刻威胁着用户的信息安全。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企图非法获取共享充电宝后台运营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通过分析海量的用户位置、使用习惯、设备标识等数据,刻画个人乃至群体的行为轨迹、活动规律,对特定敏感人群实施监控与定位,甚至用以评估群体动态,从事危安活动,这不仅关乎个人隐私,更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潜在风险,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必因噎废食。关键是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在源头甄别上,要擦亮双眼,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官方投放设备,坚决不使用来源不明、外观有拆卸痕迹以及接口异常的共享充电宝。连接操作时,要杜绝“诱惑”,拒绝“信任”,不轻易将智能终端授权给充电宝等非数据传输类设备,果断拒绝各类非必要权限扩充申请;使用完毕后,若发现手机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常绷保密之弦。明确界限,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在联网智能终端中存储涉密信息,不将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带入涉密场所,不将涉密终端设备连接共享充电宝等联网设备,从源头上彻底阻断泄密风险。
共享充电宝本是为便利而生,我们不能让它沦为泄密的工具。只有时刻保持警惕,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才能让这“赛博续命丹”真正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成为威胁我们安全的隐患。
来源:国防时报排头兵
当手机电量跌破50%,那份莫名的心慌成了当代都市人的共同体验。而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恰似“赛博续命丹”,插上数据线的瞬间,安全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