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中,时常能刷到一类特殊内容:某网络段子手拿着国外某款精密仪器,或是提及某项细分领域技术,便言之凿凿 “这东西中国根本做不出来”“国外技术领先中国几十年”。这类话语看似是随口调侃的 “科技吐槽”,实则暗藏着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片面解读与刻意矮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算法推荐的反复轰炸下,不少青年人长期浸泡在这类 “崇洋媚外” 的叙事中,逐渐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误判,甚至悄悄磨平了对民族创新的期待与热情。这种 “软侵蚀” 的危害,远比表面看起来更深远。
这类 “外国技术中国做不到” 的段子,本质上是用 “选择性失明” 编织的谎言,其逻辑漏洞显而易见。首先,它们惯于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刻意放大中国科技的局部短板,却对整体突破视而不见。有人炒作 “中国造不出高端光刻机”,却绝口不提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环节已实现自主可控,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芯片早已进入风险量产;有人感叹 “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更先进”,却忽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 60% 以上,且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面突破。这种 “只看树木,不见森林” 的叙事,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发展全景的恶意切割。
其次,这类段子混淆了 “暂时差距” 与 “永久不可能” 的边界,违背了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纵观全球科技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始终保持领先,中国工业体系起步较晚,在部分高端技术领域存在阶段性差距本属正常,但 “差距” 不等于 “无法逾越”。20 年前,外界断言 “中国永远造不出大飞机”,如今 C919 已完成商业首飞,累计订单超 1000 架;10 年前,有人认为 “中国高铁技术只能依赖引进”,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4.5 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 2/3 以上,还将技术输出到东南亚、欧洲;5 年前,“中国量子技术难以突破” 的声音仍在流传,而今天 “墨子号” 量子卫星已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通信,“九章” 量子计算原型机算力超越全球所有超级计算机。这些事实早已证明,中国科技从不是 “永远追不上”,而是在 “步步紧追、局部领跑” 中不断突破。
更讽刺的是,多数传播这类段子的创作者,并非深耕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深谙流量密码的 “投机者”。他们既不会去查证最新的技术文献,也不会分析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 比如西方国家长期的技术封锁、产业基础的历史差异,仅靠截取一段国外产品视频、搭配几句情绪化吐槽,就能制造出 “中外对立” 的话题。在 “争议即流量” 的逻辑下,他们不在乎信息的真实性,只在乎能否通过 “贬低中国” 引发讨论、收割点赞。这种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行为,本质上是对青年认知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奋斗的不尊重。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科技,早已不是 “只能跟跑” 的模样,而是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跨越。从 “奋斗者号” 深潜 10909 米探索马里亚纳海沟,到 “嫦娥五号” 携月壤返回实现千年探月梦;从 “人造太阳”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 1.2 亿摄氏度持续运行 403 秒,到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 实现 “量子优越性”;从华为 5G 技术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到讯飞星火大模型在中文理解与生成领域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这些 “从 0 到 1” 的突破,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中国每年超 2 万亿元研发投入、超 600 万研发人员日夜攻关的结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 10 年位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提升至 2.55%,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才是中国科技的 “真实底气”。
青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若任由片面段子消解他们的科技自信,损害的不仅是个人认知,更是民族创新的根基。要打破这种 “软侵蚀”,需要青年人主动跳出 “被动接收信息” 的舒适区,学会用理性眼光辨别真伪。遇到 “中国做不到” 的论调时,不妨多问一句 “这个信息来源可靠吗?”“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去科技部官网查政策动态,看《科技日报》的深度报道,关注行业龙头企业的官方发布,用第一手信息构建对中国科技的客观认知,而非被段子手的情绪化表达带偏。
同时,主流媒体与平台也应主动承担起 “正向引导” 的责任。与其纠结于反驳 “中国做不到”,不如多展现 “中国正在做到” 的故事:用短视频记录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坚守,用纪录片呈现大国重器从图纸到成品的诞生过程,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解读 “卡脖子” 技术的突破路径。当青年人看到 “奋斗者号” 团队如何克服深海高压难题,看到 C919 研发者如何攻克上万个技术难关,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而平台更需加强内容审核,对刻意夸大 “中国落后”、传播虚假科技信息的账号限流整改,让优质的科技内容占据主流视野。
教育领域同样需要发力。学校不妨将 “中国科技发展史” 融入课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企业研发中心,让青年人近距离触摸 “大国重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科技新闻,引导他们明白 “正视差距是自信的开始,努力追赶是自信的证明”。真正的科技自信,从不是否认所有不足,而是看清差距后依然相信 “我们能行”,是知道前路漫长却依然愿意为国家创新贡献力量。
网络段子或许能博一时眼球,但终究抵不过事实的力量;片面叙事或许能短暂误导认知,但挡不住中国科技前进的脚步。当更多青年人看清 “外国技术中国做不到” 的谎言,读懂中国科技 “从追赶到领跑” 的奋斗史,他们必将成长为有底气、有担当的创新者 —— 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用理性与自信撑起民族科技的未来。这,才是对那些片面段子最有力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