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澄澈(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创始人
2025-11-24 17:00:27
0

万东锦(右)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万东锦团队研发的多种复合炭材料。受访者供图

晴空万里,市民在沙颍河上划船游玩。何延成 摄

人物名片

万东锦

河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负责人,河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带头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等。

从事新型水处理反应装置及材料的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纵向课题13项,横向开发课题5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专利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本报记者 樊雪婧

黄河浸润的中原沃土上,人们逐水而居、与水共生,书写着生生不息的壮阔史诗。我们的故事,始终与水紧密相连。

从参与破解重大水体污染危机,到带领团队攻克工业废水资源化难题,她的二十载科研路,也始终与水紧密相连。

11月18日,走进河南工业大学水质净化实验室,科研仪器发出细微蜂鸣。河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万东锦手中的试管里盛着些许黑色的粉末。“这是我们用工业废弃物做的复合炭材料,能把污水里的污染物‘抓’得干干净净。”她的声音轻柔坚定。

治污,是她愿穷尽一生追寻的事业,更是一件让她无比快乐的事。

采访中,阳光透进实验室,在她眼底凝成一束光,那光里,映着“还世界一片澄澈碧水”的执着。

萌芽——忽于水底见青山

夕阳西下,沙颍河水波泛着碎金,芦苇穗子摇着晚风,浅滩处水色清亮,银鳞小鱼倏忽来去,河埠头的青石板上,妇人浣衣洗菜的水声哗哗作响。

这是万东锦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等我上高中时,每天骑车穿过沙颍河往返学校,却发现河水渐渐变得浑浊发黑,岸边也没了往日的生机。”

强烈反差,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还河流清澈”的种子。“我与水的缘分,或许在那时就注定了。”谈及往事,万东锦的笑容里带着几分释然。高考志愿填报表上,郑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她朝着“治水”迈出的第一步。

种子在岁月中悄然破土。大三实验课上,一瓶散发异味的工业废水,在处理后变得澄澈透明。“亲手把浊水变清,那种成就感,我就想一辈子做这个也不错。”

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平台,2004年,万东锦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为曲久辉院士团队的一员,开启了硕博连读的求学之路。

但现实给了她一剂“清醒针”——课堂不在温暖明亮的教室,而是臭气熏天的河沟;少了翻阅文献的轻松惬意,多了顶着寒风采集水样的艰辛。

为了完成地下水脱硝现场实验,她曾连续一年往返于北京海淀区与丰台区之间,水厂取样、调试设备、检测数据,单程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隔一天去一次。“大概算了算,一年多下来的行程累计都快绕地球一圈了。”再提及当时的艰辛,万东锦笑容里多了份释然。

那5年,这样高强度的实践历练成了常态,也让她逐渐理解了曲久辉院士“从实际中选题,为问题找答案”的治学理念。“那时,我才明白,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接地气的学问,脱离实际的实验室研究毫无意义。”

万东锦的思绪飘回北京的校园里,飘回那段她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时光,“曲老师等前辈科学家的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我,科学家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空想家,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派。”这一信念,也成了她日后的科研底色。

突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09年,博士毕业的万东锦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是留在科研资源丰富的北京,还是回到家乡河南?万东锦选择了后者。

“有人说我傻,北京资源多好。可河南是我家,我的专业在这里能发挥更大作用。”她笑了笑,“回来建设家乡,这不就是外出深造学子最有意义的事情嘛!”

挑战接踵而至。

彼时,河南作为全国食品大省,食品加工、酿造酿酒等产业每年产生大量高氨氮有机废水,这类废水COD浓度最高可达几十万毫克/升,氨氮达到数千毫克/升,是城市生活污水的近千倍,处理难度极大。“行业内常规处理方案是采用生物法将污染物转化分解,把有机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氨氮转变为氮气,不仅能耗药耗高,还浪费了资源。”

无数次调研中,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她眼前一亮: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碳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脱氮,每年需要斥巨资购买碳源;而食品工业废水中富含氨氮和有机物,看似是棘手的污染物,实则是“放错地方的宝藏”,农田需要氨氮作为肥料,污水处理厂亟须有机物作为碳源。

那能不能把资源分离回收,变废为宝?这个大胆的想法浮上心头。

“哪有一举两得的美事!”“要能行,不早有人做了?”质疑声像兜头冷水,可万东锦并不在意。

为了筛选高效脱氮微生物,她带着团队从各地污水处理厂采集活性污泥,在实验室构建了上百个反应体系;为了优化分离工艺参数,团队在废水处理车间驻场三个月,每天顶着40℃的高温记录数据,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五年磨一剑。有人问她,没想过失败怎么办吗?万东锦眼里闪着光,“最差的结果也是把水处理好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实现循环利用,那就是锦上添花。”

这份执着与豁达,最终换来了突破性成果“高氨氮有机废水资源回收—生物增效—物化提质梯级处理”新技术。通过高效分离,将废水中的氨氮回收为农用肥料,有机物提取后制成碳源,不仅让废水处理成本降低,还实现了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如今,这一技术在某大型酒厂实现示范应用,每年资源化生产液态农用肥料1.8万吨,生产碳源1.2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700余吨。

这项成果让她斩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更让她坚定了资源化治水之路。

实验室的操作台上,另一项“变废为宝”的成果静静“站立”。数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不同大小的黑色颗粒。“你看,这是我们的新型‘废白土炭’吸附材料。”她解释说,“废白土”产生于食用油精炼过程,随意处置会污染环境,但经过处理就变身为污水处理的好帮手。

如果说污水是她的“老对手”,那低碳循环则是她瞄准的新战场。

近年来,“双碳”目标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导向,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2%,看似不多却绝不能忽视,因此,万东锦团队也再次调整研究重心。

“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跟着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走。”万东锦说,过去总说“治污”,现在要转变思路“用污”,通过优化工艺设计,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为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守护好每一滴水,就是守护中原的根基。”万东锦语气坚定,环保科研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污染治理,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为绿色河南贡献科研力量。

甘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实验室里,装置中水流过净化柱,从浑浊渐渐变得清澈。“你看,水的净化需要时间,科研和育人也是一样。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看到清流。”

在万东锦心里,育人如治水,急不得也等不得。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万东锦率先推行“实践导向+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作为教师,她的课堂总是干货满满——不仅有前沿理论,更有大量现场案例;她的实验室永远向学生开放,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都能在这里参与真实科研项目。

“万老师常说,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完美,也不如在现场得到的结果真实。”已经毕业的学生刘梦晓回忆道,万东锦带领她们实地考察,手把手指导开展实验、分析数据。“从项目选题到实验设计,从论文撰写到比赛答辩,老师倾尽全力指导。”在万东锦的指导下,刘梦晓带着科研成果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和国赛三等奖。

万东锦向记者展示了多张获奖证书,她的学生获国家级奖项3项、获省级奖项9项,发表论文22篇,授权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谈及学生,万东锦语气里掩不住自豪。

但于学生而言,科研总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而万东锦不仅是那个背后稳稳托住学生的人,更是帮学生们把负担“解绑”的人。

“不要随便为成功下定义,做净化实验,污染物一定是减少的,所以不要焦虑,敢于去做,一定会减少得更多。”

“失败了没关系,人又不活在过去,多关注现在做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现阶段手边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积累,肯定会有收获。”

她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有学生否定新想法时,她会鼓励:“为什么不先试试?科研不是重复别人的路,要敢于探索新可能。”

在2024级研究生马诚镱心中,万东锦始终是温和耐心的,记忆里仅有严厉和批评都与科研相关。“以前觉得数据差一点没关系,还沾沾自喜做出了成果。但老师说,数据是科研的生命,哪怕差百分之一,结论可能差之千里。”

教学、科研、管理,万东锦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她仍坚持每天去实验室指导,每周听年轻教师的课,每月组织学科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师生作报告。“以前我被老师们打磨得很好,现在我更要把梯子搭好,让年轻人站得更高。”

在年轻教师何巧冲看来,这位同样年轻的院长却十分“老道”。刚入职时,她对科研项目申报毫无头绪,万东锦逐字逐句帮她修改申请书,分享申报经验,还将科研资源倾囊相授。“在她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了研究方向,成功获批了国家级项目,对未来的科研之路也充满信心。”

“做科研就像治水,既要持之以恒,又要顺势而为。”万东锦说,环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努力。“不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还是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呢。”

谈及未来规划,万东锦没有过多思索,“能做出一两件拿得出手、用得上的事,就很知足。”在她的心中,一篇论文、一项专利影响有限,但一项技术,却能实实在在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地方发展,那种成就感才是什么都比不了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1月24日主题复盘 | 指数... 一、行情回顾 市场全天缩量震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军工板块集体爆发,江龙船艇、中船防务等多股涨停。...
我国发布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 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项目24日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开放包括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
原创 2... 6G尚未商用,太空的地盘争夺战却已经打响。2024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完成了6G的第一阶段试验,...
云手机怎么选择,VMOS云手机... 云手机怎么选择,VMOS云手机优势盘点 1. 计费模式灵活: 行业首创按时付费模式,对于部分利用率不...
田渊栋卡帕西力荐Nano Ba... 西风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Nano Banana Pro又被开发出了新玩...
原创 台... 芯片这行当,有时候领先一步就是天壤之别,可有时候砸钱抢第一台机器,也未必就能稳赢。2023年底到20...
只此澄澈(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 万东锦(右)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万东锦团队研发的多种复合炭材料。受访者供图 晴空万里...
云南强化科技支撑加速培育新质生... 云南网讯(记者 季征) “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三大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培育具...
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国内5... 钛媒体App 11月23日消息,在11月22日开幕的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
擎朗智能万彬:机器人“组合拳”... “我刚从韩国回来,代表公司受邀了参加中韩未来经济合作论坛。”随着擎朗智能近年来海外业务的高速拓展,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