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以前育一个生菜新品种要五六年,现在靠神农大模型两年就能成!”在北京市怀柔区神农AI农场丹辉基地,种植户看着长势喜人的“雁栖2号”生菜感慨道。10月13日,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正通过“轻量化+多智能体”架构,让这样的农业科技变革在多地发生。
此次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架构革新推出32B、7B、1B三个版本,通过动态稀疏机制与增量压缩技术实现算力缩小50%,模型总体性能反而提升5%。“32B版本性能全面超越上一代70B模型,1B版本可搭载于‘神农—启航’一体机等简易设备上运行。”项目核心成员、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介绍,角色特异性适配器技术让模型可化身各类农业专家。
在育种领域,智慧育种智能体已展现威力。该智能体整合千万条基因与生产数据,通过算法优化育种流程,将“雁栖系列”生菜育种周期从5年缩短至两年,试种品种抗逆性提升,农药用量减少15%。在怀柔区神农AI农场雁栖基地,智慧种植多智能体联动传感器与无人机,实时采集20余项农田参数,精准调控水肥,玉米亩产提升的同时灌溉量减少15%。
利用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协同让复杂农事更高效。北京市昌平区大棚里,巡检机器人发现生菜叶斑病后,立即调用病虫害识别智能体确诊,同步触发灌溉智能体调整水肥配比,人工成本降低30%。养殖户通过手机连接智慧养殖智能体,拍摄畜禽影像即可获取疫病诊断建议,这一功能已服务内蒙古、山西等地超10万用户。
国产化算力为农业AI普惠铺路。基于寒武纪芯片的一体机“神农—拓疆”,在温室大棚中稳定运行7B模型,其三防设计适配高湿环境,断网状态下仍能提供实时决策。“推理成本较国外芯片大幅降低,边缘场景部署成可能。”王耀君说,这标志着农业AI进入自主可控阶段。
同步上线的智能体平台已聚合36个场景智能体,支持低代码开发与跨平台部署。北京海淀区农场里,“神农数字人”通过语音交互指导农户操作,遥感气象智能体为黑龙江农户精准预测播种时机,这些应用正推动农业从“单点智能”迈向“系统智能”。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神农大模型3.0以轻量化突破算力瓶颈,用多智能体覆盖全产业链。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所言,这一垂直大模型正让农业AI从“能用”走向“好用普惠”,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