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团队解码大脑信息处理机制
创始人
2025-11-25 06:00:19
0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绍楠 记者 陈欣然)近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强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科研人员,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聚焦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零件”——突触,首次揭示了其处理时空信息的核心机制。相关成果于11月22日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正式发表。

人类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突触”这一连接点传递和处理信息。对其工作机制的模拟与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启发源泉。具体而言,突触具有两种关键的调节能力:一种是“长时可塑性”,即其连接强度可以长期增强或减弱,这被认为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另一种是“短时可塑性”,指的是在极短时间内动态调节信号强度的能力。尽管两者均至关重要,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影响大脑的学习与信息处理效率,一直是未解之谜。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突触计算与学习理论模型,发现当“长时可塑性”作用于“短时可塑性”时,大脑能够将时间序列上的信息转化为空间上的表达模式,也就是“以时间换空间”。这一机制显著增强了神经网络的记忆容量、抗干扰能力以及对复杂时空信息的识别能力。该模型还在小鼠与人类大脑皮层突触电生理观测中得到了验证,显示出高度的生物合理性。

“这项研究就像是我们找到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协作密码’。”于强教授比喻道,“它不仅解释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底层逻辑,也为开发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我国在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交叉前沿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进展。”

作者:梁绍楠 陈欣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天河再夺世界图计算领域桂冠 这两天,“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再次获得世界图计算领域冠军。 大数据能效图计算排行榜,由因特尔等公司...
数字技术促进城乡融合的机制和路...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论点摘编】 赵儒煜、马文博、李菁菁在《经济纵横》2025年第1...
原创 不... 现在芯片生产这事儿,基本被几家大厂垄断,尤其是那些高端的5纳米甚至更小的芯片,得靠极紫外光刻机来搞定...
以纳米之光点亮新质生产力未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十四五”时期,中国高科技民企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
天津大学团队解码大脑信息处理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绍楠 记者 陈欣然)近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强教授团队联...
维信诺涨1.14%,成交额1.... 来源:新浪证券-红岸工作室 11月24日,维信诺涨1.14%,成交额1.53亿元,换手率1.25%,...
科研人员揭开嫦娥六号月壤黏性之... 记者11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该所祁生文研究员团队系统...
雷士光电取得导轨灯及其电源盒组...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导轨灯及其电源盒组件、照明系统”的专利...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实施“系...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1月24日,记者获悉,“十五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组织实施包含...
“突破想象的未来”张小花《电子... 潮新闻客户端 11月22日,“突破想象的未来”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阅文书园举行。阅文集团首席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