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11月21日早上6时,位于睢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商丘金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已苏醒,数百台数控机床有规律地运转,AGV无人搬运车穿梭送料,机械臂精准抓取工件。
公司技术总监陈文兵站在大屏前,指尖划过一行行跳动的数据:“今日计划产量18万套,设备利用率98.5%,良品率99.8%……”
早饭过后,陈文兵开始梳理今天的工作重点:“上午工作的核心,永远是‘连接’与‘验证’。”
他面前的屏幕上,是研发团队连夜“跑出”的仿真数据,以及生产线发来的前一天的质量报告。这静默的一个小时,是他作为“大脑”进行全局思考的关键时刻,为一天的“脚步”规划路线。
“2012年,金振源公司还只是来料加工厂,技术专利为零。后来,我带队攻关AF抗指纹技术,三年间便填补了河南精密加工领域的空白。如今,公司已成为业界领先的精密加工及表面处理垂直整合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终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陈文兵说。
9时30分,作为研发团队带头人的陈文兵来到公司研发中心,与核心工程师进行“站会”。这里没有冗长的PPT,只有白板上飞速演算的公式和3D模型上闪烁的标注。一个关于新型钛合金刀具寿命的优化方案正在激烈讨论。他倾听每一位工程师的分析,时而提问,时而给出方向性的建议。
会议一结束,陈文兵拿着刚确定的几个关键参数,径直走向车间,去现场验证。他拿起一个刚加工完的精密部件,用手、用肉眼去感受表面的光洁度,并与操作老师傅交流,了解设备在最新参数下的运行状态。
“实验室里参数一微米的变动,落到机床上可能就是转速、进给量和冷却液配比的全面调整。不到现场进行验证,研发就是闭门造车。”陈文兵说。
下午,陈文兵主持召开重点项目评审会,听取进度,协调资源,解决跨部门协作中出现的问题。随后,与客户对接技术需求,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前沿需求同步。
夜幕降临,陈文兵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他正在复盘一天的工作,审阅实验报告。离开公司前,他又去车间转了一圈,看看夜班的生产准备情况,确保一切平稳交接。
在中原大地,有无数像陈文兵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苦干,为企业数字化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数智强省建设奉献才智。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