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 题: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数字地图”构建“一张网”监管体系
新华社记者叶紫嫣
初冬的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面初封,草木覆霜,清冷的空气中透着静谧。
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数字监控指挥中心内,资源管理科科长桂满全正端坐于大屏前,轻点鼠标,切换画面——一套高效运转的视频监控系统,正全天候守护着这片辽阔的土地。
“这套系统是我们保护区的‘电子哨兵’,30余个监控点位基本覆盖关键区域,实现了从‘人力巡护’到‘智慧监管’的重要转变。”桂满全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随着镜头拉近、视角转换,屏幕上实时呈现不同点位的生态状况:远处湖岸线是否有人为干扰,重点区域有无异常活动,甚至连野生动物种群的动态都清晰可见。
“这些监控数据已实时接入呼伦贝尔市‘一张图’‘一张网’管理平台,与巡护记录、生态监测等多元信息融合,形成保护区全方位智慧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生态保护的主动性与精准度。”桂满全表示,从候鸟迁徙到兽类活动,从水体变化到人为干扰,系统都在记录、及时预警,为科学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一张图”即高精度全域“生态数字地图”,让呼伦贝尔生态家底“一目了然”。这是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底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整合全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重点任务及精准画像等基础数据,实现全市环境风险点、环境敏感点、问题清单、排污单位信息的分类标注和精准落图。
在全域“一张图”的坚实支撑下,整合执法监管等多维度数据,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与综合指挥平台,推动生态治理由分散式的单兵作战向系统化、数字化、协同化转变,构建起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的“一张网”监管体系。
据介绍,11月23日,呼伦贝尔市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成果,首次全面量化生态财富,全市森林、湿地、草地、农田四大领域生态产品总值为7002.3亿元。
“十五五”期间,“一张图”“一张网”体系将通过规范执法、强化监督发挥效能。呼伦贝尔市将建立生态损害赔偿、草原过牧等7个执法协同机制,并与市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等部门建立监督贯通机制,连入呼伦贝尔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载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数据,执法事项、流程、标准在平台上清晰固化,执法行为被置于“阳光”下全程留痕,为呼伦贝尔生态监测构筑一个全新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