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航天好消息不断: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
11月19日,我国再次成功发射一箭三星——长征二号丙将实践三十号A、B、C星送入预定轨道。
△ 《阳光少年报》第348期和第350期
在欢呼庆祝的同时,很多孩子也迷糊了。“神舟”“长征”,还有“天舟”“天宫”“嫦娥”……这些名字看起来好像啊,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别急,去年《少年行》就带小读者亲临火箭发射第一现场,找到了答案。
去年11月15日,我们的主笔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亲自目送天舟八号赴“天宫”。
△ 《少年行》总第004期
等等!都是“舟”,“神舟”和“天舟”有什么不同?
掌握这5个点,轻松就能分辨两个“舟”!
1 功能不同:神舟载人,咱们的航天员就是坐神舟飞船到中国空间站的;天舟送货,是中国空间站的“快递小哥”。
2 长得也不太一样:神舟飞船是三舱构型——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天舟飞船是两舱构型——货物舱+推进舱。
3 发射地点有区别:天舟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神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4 归宿也不同:神舟飞船的返回舱会带着航天员回家;天舟完成使命后坠入大气层。
5 还有一个小技巧,一眼分清这俩“舟”。神舟飞船发射时,火箭顶端立着一枚像避雷针一样的“小火箭”。这叫逃逸塔,主要任务是保护航天员安全。一旦遇险,它会像拔萝卜一样一把拽起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帮助航天员脱险。当然,如果一切正常,它会像助推器一样被抛掉。
这些知识点,读过《少年行》的小读者,早就明明白白啦!
等等!长征系列,又是什么?
别急,咱们的主笔也为小读者考虑到了。运载天舟八号的火箭,也是长征系列,叫“长征七号”。
长征系列,其实是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
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懂,咱们的主笔做了个巧妙的比喻——它们就像出租车,车何时开、往哪儿开,主要由“乘客”说了算。
这些“乘客”,有神舟、天舟,也有“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还有像实践三十号A、B、C星这样的卫星……
没错!“天宫”是中国空间站,是航天员在太空的“家”;“嫦娥”系列是探月探测器;还有“玉兔”系列,是月球车,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
这样一说,是不是清楚多啦!
等等!光搞清楚这些,就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了吗?
看过《少年行》总第004期的小读者,还会知道更多有趣的细节——
发射场地名藏秘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在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在西昌。
小鼠不是第一批“动物航天员”神舟二十一号的4只小鼠,是我国空间站首次迎来啮齿类哺乳动物。但在此之前,斑马鱼、果蝇都上过天。
太空“扫码取件”天舟货包上有二维码,航天员“扫一扫”就知道里面有什么。
螃蟹壳做太空布料科学家从螃蟹壳提取纤维,研制出抗菌、防霉的太空专用布料。
等等!孩子想到现场去看火箭“飞天”怎么办?
答案就在《少年行》总第004期,快打开解锁吧!
其实,从“神舟”“天舟”“长征”系列等的分工,到发射场背后的地理智慧,到小鼠航天员的科学实验,再到抵达现场的知行合一……
孩子好奇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背后的“为什么”。
这正是《少年行》坚持的人文地理视角:从来不孤立地讲知识,而是在真实场景中,带孩子看懂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的、工程的、生物的、历史的、人文的、民俗的、艺术的……
我们或许无法带孩子亲临现场,但阅读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跨越时空,读懂世界!
世界很大,先用阅读抵达!
本文大部分知识点来自《少年行》总第004期内容,欢迎订阅,陪孩子一起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
《少年行》
送给少年最好的礼物
《少年行》由《阳光少年报》出品,是国内少见的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读者是8岁+少年及其父母。每期杂志,孩子能收获8万多字的高品质人文地理知识积累,全年12期阅读积累可达百万字。
聚焦人文地理内容方向,覆盖全学科素养,专门为青少年创作,《少年行》用有价值的阅读带孩子和世界见面,帮助孩子建立对复杂世界的多维认知。
在脚步暂时不能抵达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少年行》“纸上旅行”,深度了解和认识世界。陌生的街道、不同的乡音、深厚的文化、新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点燃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读一篇文章,就相当于一次深度旅行,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实、更精彩。
世界很大,先用阅读抵达吧!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陈琼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 | 《少年行》杂志